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熙宁变法前吕惠卿的士誉、吕惠卿与王安石交恶、吕惠卿发王安石私书等问题的探讨与考辨,拨去了现存史料中关于王、吕关系记载的一些浮云迷雾,藉以说明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辨伪工作,历史人物评价亦不可以道德评判为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晚年的禅境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多为后人称道。本文旨在探讨王安石晚年的禅境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我国1 1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变法派人士的分裂,即吕惠卿、曾布与王安石的交恶,以及参与变法的其他人士背离王安石初衷的角度分析可见,法令、法规诚然重要,但法令、法规是要人执行的,凡变法改革,没有变法派人士的团结一致,没有高素质的执法人才,即令有最好的法规,亦难免要被扭曲而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故居半山园,座落在今南京市中山门内侧南京博物院北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休江宁(今南京)十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在这里完成了不少学术著作,写过许多优美的诗篇,是我们研究王安石晚年的思想和文学的重要地方。王安石为什么晚年要退休到江宁呢?这就要追述一下王安石与江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舍一生中究竟写下了多少封书信,恐怕永远也无法去作准确统计了。目前,广大的读者只能从《老舍书信集》①中看到老舍的部分书信。笔者在编撰《老舍年谱》②的过程中,又先后收集到《老舍书信集》之外的三十六封老舍书信。在这些书信中,除老舍致郭沫若夫妇的八封书信外...  相似文献   

7.
据说书信最早出现在《尚书》里。这就是说,当散文产生的时候,书信就产生了。上古的书信只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品。魏晋以后,上至君王公卿、下至门客士子,都已普遍使用书信社交。且名作佳构代不乏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丘迟《与陈伯之书》等,或辞气激切,或诗意盎然,皆擅名一代,影响深远。降至唐宋,书信的应用更趋广泛,君臣、师生、朋友、恋人甚至素昧平生者之间都可以通过书信来讨论政治、商议军事、评品人物。尤其是这时的一些文章巨公如唐宋八大家之辈,个个都有百篇以上的书、启、表、疏,精彩之作,杂然纷呈,蔚为一时之大观。王安石的书信就是这深春时节开得最艳的一枝。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显著,足可为一代之代表。 书信在王安石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安石有书信类文章281篇,约占集中散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三。而且,其书信内容十分丰富,大至政治主张,小到困顿生活至诗文作法,病药琐事无所不谈。鲁迅曾经说:“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看到比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且介亭杂文二集·孔令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书信是私人间的文字交流,作者易吐露衷情,表现其真实个性。这构成了王安石书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  相似文献   

8.
“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这是九百多年前北宋王朝,一个叫邓绾的不太有名的官吏说过的一句十分出名的话。查《宋史·邓绾传》,考得此人活跃在“王安石变法”年代。当时,吕惠卿、曾  相似文献   

9.
说明 从 1947 年底至 1965 年初,夏志清先生与长兄夏济 安 先 生 之 间 鱼 雁 往 返,说 家 常、谈 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内容相当丰富.精心保存下来的这些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夏志清先生晚年的一大愿望就是整理发表他与长兄的通信,可惜生前只整理发表过两封书信.2014 年 8 月底,在王德威教授协调和安排下,我开始协助夏师母王洞女士整理夏氏兄弟长达十七年的通信.现在保留下来的夏氏书信,总共有 660 多封,将分编成五卷陆续出版.此处发表的六封信,即选自刚刚编注完成的第四卷.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诗歌创作前后期风格变化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王安石前期诗歌中即有精工雅丽、重视技巧的特点,晚期风格为渐次累积所致;也有观点认为王安石晚年诗歌风格变化与他的隐居生活及佛理研习有关。而从王安石自身来说,晚年由政治舞台的主导者而成为隐居田园的出世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作者身份的变化,其内在自我定位、创作关注焦点、心态情致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导致了晚年诗歌在情感深度、思维方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晚期诗歌的外在风貌似与早期有相类之处,但其内在韵致已不可同日而语,也非单纯依靠精深纯熟的技巧所能达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宝库,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毛泽东同志的许多著作正在陆续得到发表。为纪念毛泽东九十诞辰而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入了毛泽东的三百七十二封书信,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毛泽东的一千五百多封书信和约二百件具有书信性质和形式的电报和批示中精选编辑而成的。这些书信,内容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是毛泽东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书信,可以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晚年与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表面上远离了朝廷的变法活动,实际上,他著书立说,为变法制造舆论、寻找理论根据;他致书吕惠卿,维护变法派内部的团结;他接待苏轼,希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改变苏轼对变法派人物的看法。他时时关心变法,处处维护变法,为变法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诗歌创作以熙宁罢相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诗作中有不少充满禅理、禅意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王安石表达了各种复杂情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脱略尘世的心境,文章从三个不同的感悟角度深入考察了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4.
《清明上河》的史诗性,首先体现在其对北宋后期政治历史的全景式精彩展现。首先,小说表现了北宋后期上层统治阶级内部日益剧烈的政治斗争,这种政治斗争围绕变法与反变法展开。变法的一派以王安石和宋神宗赵顼为首,以其为核心,聚集了韩绛、韩维、吕惠卿、章悖、曾布、王秀、蔡确、蔡卞、李定、王韶、邓绾、吕嘉问等人;  相似文献   

15.
巴金先生与李健吾先生交往近半个世纪,两人的往来书信,目前公开发表的约有76封。由于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署完整的落款时间,部分书信甚至是缺页的残简,具体的写信时间多由相应书信集的编者判定,其中有若干封书信的写信时间判定有误。根据书信内容、书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参考多方材料,对这些误判的写信时间进行辨析和纠正,以期消除因书信时间差错对学者研究造成的障碍,提高书信这种文学史料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与曾巩一度相交甚为亲密,曾巩曾向欧阳修几度推荐王安石,两人唱和诗文亦不少。但在两人晚年却相交甚疏,其事一直为后人所关注。究其间原因主要在于两人的政治见解、学术志趣的差异及王安石性格执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这封家书是王安石的佚文,在过去文集中没有收集过。最近,江西省抚州地区收集王安石的有关资料时,在本地区东乡县上池大队王旗的后裔所保存的《上池王氏族谱》中发现。原信共两封,这次发表的是第二封。此信写于元丰乙丑(元丰八年,即公元一○八五年)七月十六日,即王安石死前九个月。纯甫系王安石的幼弟王安上的字。题目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五封书信中深刻地剖析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及其危害,阐明要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阐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坚持理论的与时俱进,提出并阐释了历史发展的"意志合力论"和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有机统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们坚持和完善唯物史观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对杜诗有很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安石诗歌关心国事民生,并化用了许多杜诗。他的集句诗直接使用了很多杜诗。王安石使用了很多杜诗典故,注意诗句锤炼,也学习了杜诗句法。但是,王安石诗好发议论,以秽恶入诗,多应酬之作,又用典太多,有以文为诗之病,表现出与杜诗的很大差异性。他成就最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诗无涉。总体上,王安石诗与杜诗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20.
刚刚出版的<书语丁玲陈明爱情书简>,收录了丁玲陈明相互写给对方的书信共115封;其中陈明致丁玲的书信51封,全部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最早的一封两地书,写于1947年;而最后的一封,则于相隔31年后的1978年发出.它们不仅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文献,还是丁玲精神的原型记录,是学习丁玲精神的又一部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