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福利》2004,(8):27-28
构建"158"救助管理网络 构建救助管理网络是贯彻落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体现,是做好南京市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为此,从救助管理工作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状 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细则》)以来,流浪乞讨现象和救助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多。 在城市的繁华地带,乞讨人员明显增多。以  相似文献   

4.
救助管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社会福利》2010,(1):37-38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6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上述文件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2004,(7):36-39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第381号令.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相似文献   

6.
原文速读:河南省为了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令《河南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4,(12):33-36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一年多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领广东省救助工作的改革和开展,并将救助管理工作列入广东省实施的"十项民心工程"内容之中。广东省民政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对需要帮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了有效救助,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4,(4):32-34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已于2003年8月1日施行。为切实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06,(8):32-32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和民政部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制度全面向人性化救助管理制度转型,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面对这次变革,黑龙江省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打开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以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延续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我省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开始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救助管理,各地救助管理站严格执行国务院391号令,关爱性的救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1日,是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施行三周年纪念。三年来,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江西省各级民政部门切实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细则》,认真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相似文献   

13.
相关链接     
《社会福利》2003,(8):32-35
2003年8月1日,伴随着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民政部发布的与之相配套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原有的883个“收容遣送站”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和丰富了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以救助站为载体的国家救肋制度已经运行了三年多,在救助、安置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6,(8):31-3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三年来,吉林省将救助管理工作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谋划,确立了参与发展、稳定社会、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大救助思想”,全省救助管理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截止到2006年6月底,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1050名。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以来,河南省救助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工作新途径,救助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8.
切实履行职责.作为负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职能部门,救助管理站不仅守土有责,而且要做到工作有方.各地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及19部委《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总结推广经验,完善配套政策,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健康顺利的开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三年多来,各地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新的救助管理制度运作顺利,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2004,(3):20-25
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为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实现救助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1月20日,下发了《广东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粤府[2004]10号),湖北省民政厅于2004年1月2日制定了《湖北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规程》(鄂民政发[2004]2号)。现刊登如下,以便各地借鉴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刘涛 《社会福利》2008,(12):29-31
政府重视 制度规范 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防护线,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救助管理工作,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