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浒》第七十一回精心描绘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梁山油事业兴旺的顶峰。而就写作技巧来讲,第七十一回也是条分界线。在七十一回以前,写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疏密相间,环环相扣,引人人胜,使人回肠荡气,兴味无穷。而从七十一回以后,开始走下坡路,日损月耗,草率散场,其艺术性远逊于前七十一回。所以,我认为读《水浒》,重点应在前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一百零八人精诚团结,阵容强盛。排座次的顺序,大概从各人的文才武艺、上山贡献和原任官阶三者结合起来考虑的。一般说来,三十六天罡星…  相似文献   

2.
《水浒》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作者喜形于色地专为宋江篡权得志写了一篇“单道梁山泊好处”的《言语》。这篇三百零三个字的《言语》,很值得一读。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倾向,点明了《水浒》宣扬投降的主题,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投降派梦寐以求的“君子国”,批判《水浒》研究中的“阶级调和论”,大有帮助。在过去的《水浒》评论中,对于这篇《言语》一般评价很高。其中一个引入注目的观  相似文献   

3.
《水浒》七十一回的“菊花会”,是在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大聚义,宋江篡夺了起义军领导权,为推行投降主义路线作好了輿论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中革命派与投降派第一次正面交锋的会议,它关系着起义军的成败存亡。因此,这次会议在梁山农民起义军内部两条路线斗争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菊花会上,宋江为自己大权在握而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公开拋出“愿朝廷早降恩  相似文献   

4.
<正>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梁山泊一百零八名英雄每人都起了个传神动听的诨名。这些诨名,突出了人物的某些特征,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这些诨名,和英雄们的本来姓名融为一体,相互映辉,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喜爱。象这样大规模地使用诨名——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刻化人物,在其它古典文学巨著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它也是《水浒传》在刻划人物方面的一个特点。在《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里,水泊英雄  相似文献   

5.
《水浒》第七十一回有篇“言语”,单道宋江“把寨为头”后“梁山泊的好处”。这是作者集中宣扬孔孟之道,歌颂投降主义的大暴露。可是过去有人却把它说成是起义农民“等贵贱,均贫富”的“具体化”,堪称为梁山的“革命宣言”。现在应当分清是非,还这篇“言语”以本来面目了。  相似文献   

6.
《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原作是一百回本,由施耐庵于元末明初写成。在其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五回等版本。到了明末,封建反动文人金圣叹将《水浒》腰斩,成为七十回本。这个金批本流传最广,一直受到反动派的吹捧。清代封建文人称赞金圣叹腰斩《水浒》“深得剪裁之妙”。买办文人胡适,更把金批《水浒》说成是“一部永不会灭的奇书”。直到解放以后,有些人也仍然把金批本赞为《水浒》的“最佳版本”,对金圣叹腰斩《水浒》继续吹捧。因此,深入剖析金圣叹腰斩《水浒》的反动实质,是《水浒》评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水浒》好就好在写了投降的全过程。它的前七十一回,主要内容是梁山起义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宋江篡夺梁山泊领导权,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推行只  相似文献   

7.
《水浒》是描写我国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梁山泊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较大的农民战争。在起义军内部,起义军首领宋江推行了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把梁山泊起义引向了失败的道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七十一回本《水浒》中宋江在梁山泊起义中所起的反动作用,了解、汲取梁山泊起义军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8.
<正> 《水浒》是在宋元时代民间流传的梁山泊英雄故事的基础上,于元、明之际由施耐庵、罗贯中用当时口语加工整理、编撰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百二十回,是水浒故事书中情节最完整的、因此也是研究近代汉语的一部重要著作。近代汉语在汉语发展史上是承上启下的。我们研究《全传》的“被”字句。便会发现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9.
“凤城春色”与“瞻依廊庙”《水浒》第七十二回,宋江在名妓,宋徽宗的姘头李师师面前作的一首词中有这样两句:“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凤城”,就是京城。旧说,秦穆公女吹萧,把凤凰引来京都,因号曰“丹凤城”。“凤城春色”含有在京城发迹当官,得意洋洋,心花怒放的意思。唐代孟郊长期不得志。登科中进士后,高兴得忘乎所以,写了这样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凤城春色”就是指的这种情景。《水浒》第七十一回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最后两句是;“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廊庙”,指朝廷。“瞻依廊庙”是瞻望和依附朝廷,也就是当官受爵。“瞻依廊庙”是封建社会中官迷心窍的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所谓“在  相似文献   

10.
一部《水浒》,可以多次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每当梁山泊农民起义军赢得胜利,俘虏到北宋王朝官军高级将领时,窃踞梁山泊农民起义军首领的宋江,每每都是慌忙离开座位,亲解其缚,卑躬屈膝,甚至俯伏于地,叩头便拜,并口口声声要让被俘者来坐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而自己“情愿让位”,甘居下位。五十八回在呼延灼面前,宋江这样做了;六十四回在关胜面前,宋江是这样做;六十七、六十八回在卢俊义的面前,宋江也是这样做。宋江在小说中的多次“让位”,初看起来似乎表现了宋江本身的一种“虚怀若谷”。但是只要稍微仔细地了解一下宋江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全部活动,就不难窥探出里面的  相似文献   

11.
梁山泊是一个广阔的“河湖港汊地带”,据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记载:“梁山泊八百里”,《忠义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入回赋”写道:“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有七十二段港汊,藏千百只战舰艨艟,建三十六座雁台,屯百千万军粮马草。”元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杂剧第一折白;“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汤,南通巨野金  相似文献   

12.
梁山泊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晁盖却中毒箭而死,学界由此产生了一种看法,认为宋江排挤晁盖,致使晁盖早死。但是在宋元水浒故事、杂剧和明代刊行的《水浒传》中,二人都是江湖结拜兄弟,是江湖兄弟结义的典范,并无任何隔阂。清初金圣叹在“金本”《水浒传》做了一些改动,使“宋江排挤晁盖”有一些依据,而这只是金圣叹纂改的结果,并非施耐庵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古本水浒传》198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三册,一百二十回。这个“古本”与社会上流传的《水浒传》相比,前七十回除诗词删去之外,文字完全一致,后五十回则面貌全非,所以被某些报刊称之谓没有受招安的施耐庵原著的《古本水浒传》。  相似文献   

14.
在封建正统思想禁锢下 ,《水浒》能冲破封建势力的囹圄 ,对梁山泊农民起义大规模地反映、歌颂 ,无情鞭挞封建统治 ,“独能破除千古习俗 ,甘冒不韪 ,以庙廷为非 ,而崇拜草野以英雄”是难能可贵的。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描写 ,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真理。金圣叹对它“乱自上作”的贬词 ,却道出了其警策之处。作品除此可肯定的方面之外 ,对梁山泊农民起义失败过程的真实描写 ,“镜子”般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客观上 ,不难使我们就其弦外之音 ,得其可鉴之功。通过《水浒》在这方面的描写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一支队伍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石头记探佚》在证伪高续后四十回的基础上勾勒出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可能面貌,使读者对八十回后原著的意义的理解的视界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周汝昌借助类比推理提出了“大对称”的周氏探佚学,其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易》学的基本观念阴阳。但阴阳是对比,周氏将对比向对称陈仓暗渡,是为了使探佚学达到量化和精确化,达到操作上的理想化状态。这就与索隐红学殊途同归。浦安迪也运用了“大对称”模式,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也在“对比”的意义上使用“对称”。以主体价值诠释去完成逻辑命题的做法是探佚学实行体系化、整体化的必经之路,但也是探佚学无法自我实现的明证  相似文献   

16.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案头的《鲁迅全集》 ,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1981年版本 ,阅读之中 ,忽发现其中两例注释有阙失讹误。学术为公器 ,当求一是。谨陈拙见 ,以就教于方家。《南腔北调集》中 ,收有《谈金圣叹》一文 ,迅翁言金圣叹 :“自称得到古本 ,乱改《西厢》字句的案子且不说罢 ,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 ,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 ,也就昏庸得可以”。对此 ,注释云 :“金圣叹把《水浒》七十一回以后的章节全部删去 ,另外伪造了一个“惊噩梦”结局 (卢俊义梦见知州“嵇叔夜”击溃了梁山队伍 ,并杀绝起义者一百零八人 ) ,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 ,成为…  相似文献   

18.
欧阳予倩三度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并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桃花扇》。他在改编时尊重和依托原著,并未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完全推倒来另编故事,也不是为改编而改编,对原著照搬照抄,而是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相结合,在改编中体现时代变化,表达时代诉求,以便当代观众的接受和欣赏。他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在描写忠奸斗争之外着意表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并在表现李香君精神气质的同时强烈书写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且努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改本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写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为什么要研究续书和佚稿自从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产生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人大致都承认如下事实:百多年来社会上流行的《红楼梦》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分为前后两截: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著,后四十回是别人的续书,而且前八十回也被续书作者作了许多修改。尽管也有人说前八十回也不是曹雪芹所作,而是所谓“石兄”旧稿;说一百二十回都出自同一个人手笔,但这些都是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推翻“新红学”考证的  相似文献   

20.
“桃园结义”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义,有关它的不同解读,能够反映《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其誓词是真话还是套话,事关小说文本的“对外宣传”和“衷心底蕴”是否一致,进而关系到小说的成书方式以及罗贯中的“主体性”;有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讨论,常常徘徊于对原著的还原理解和对消极影响的担忧之间,这是“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矛盾;无论推崇《三国演义》的精髓是谋略,抑或以《红楼梦》为参照系批评它是权术大全,“泛谋略化”和“去诗心化”,皆未搔到《三国演义》的真痛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