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谈诗的同志经常提到“含蓄”这一概念,而且常常把“含蓄”和“晦涩”联系起来,如: 诗,应该含蓄,切忌浅露;……但是,也有少数作者大概是受了“矫枉必须过正”和某些外国诗歌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把诗写得十分晦涩,怪僻……①写诗的人还是应该力求做到明快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②朦胧固然并不就是含蓄,但却与含蓄有近似之处,正如朦胧并不就是晦涩,但也有同晦涩相似之处一样。③含蓄和晦涩常常是一线之差。④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元和十年自编诗集的原生态闲适诗较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闲适诗以阐发道家思想为主,体现白居易对传统士大夫超脱世俗、修身养性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们继承陶渊明诗的文思高玄和韦应物诗的高雅清闲,增强了诗歌的说理性,并加之以平易浅显,成为其四类诗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这是贺敬之《回延安》诗中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诗人回延安时因心情十分激动,但却又一时难于用语言来表达,因而就用一个不是千言万语而又胜过千言万语的朴素的动作来表示。他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母亲延安,深深地记着党对他的多年教育。 贺敬之的这首记诵犹新、思索有味的《回延安》诗,写于距今三十五年的一九五六年,是他从北京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因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  相似文献   

4.
宋太宗《逍遥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白然、”“无为”、“逍遥”、“修炼”。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  相似文献   

5.
1 语言中有一种很特殊的隐喻形式,通常为人们所忽视。这种形式表现为充当喻体以替代本体的不是一般所说的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的实在物,而是某些富有联想刺激的谓词性词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出现在用来替代本体的词语与它前后相连接的词语构成违反语法常规的、不和谐的矛盾组合的时候。例如艾青《给女雕塑家张得蒂》一诗:  相似文献   

6.
<正> 《易》经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它综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等,按现代的说法则是一个丰富的综合性信息库,以其庞大的理论体系。深奥复杂的推演,被当今中、外学术界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 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韩连武老师撰写的《周易系统》(象义真解),用平易浅显的文字,从“系统”入手,创造性地把《易》经分为符号、序卦、参同契、卦象、天道和卦体爻位  相似文献   

7.
象征的多层意义和晦涩──马拉美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拉美的诗歌主要特点表现在:1.追求语言美、句法多变化和音乐性,确立了自由诗的形式;2.诗歌有多种象征含义,导致晦涩难懂;后期诗作尤其如此,需要读者去发现含义;3.具有深奥的哲理。他的诗与20世纪的世界各国诗歌融汇相通.  相似文献   

8.
英国“玄学派”诗歌,因其用哲学辨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晦涩怪僻,因此17世纪以来,世人对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看法褒贬不一,而安德鲁·马维尔的抒情诗却不然,人们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并读懂他。在《致他娇羞的女友》一诗中马维尔用他得天独厚的才华把古典主义与玄学派诗风融合得淋漓尽致,其行诗之清新、隽永,几乎可以说到了无人能出其右之境界。通过分析该诗的意象、主题及结构探讨马维尔抒情诗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朱熹的"诗"学通论,是基于其《诗》学、诗论和诗作整合为一的考察。朱熹于《诗》学上降次而不废黜《诗》,其路径是:在以《诗》为诗认知前提下,先废黜汉唐政教美刺的《诗经》学体系,再建立新的理学化《诗》学体系。在诗论诗作上,作为理学家也以"作文害道"的理念贬抑诗,但却贬而不废,有"诗人之言"的诗论和千三百首的诗作。在诗歌美学上是一个"平易"的主张:以里巷歌谣、朝廷宗庙乐歌解《诗》;诗论中反复申说"平易";诗作也贯彻着"平易"主张。降而不黜《诗》、贬而不废诗歌以及"平易"诗美主张,和朱熹对诗歌本质即真情实感的即时抒发而非搜索枯肠的苦"做",以及理学家、诗论家及诗人的集多重身份于一体有因果关系。朱熹的"诗"学思想是为人生的一派,于诗歌为艺术的特质上存在不足性。  相似文献   

10.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清人朱鹤龄、程梦星、姚培谦、冯浩为注解义山诗,引用了116篇赋。他们用赋作注的原因是:一为标明语典;二为科场制艺重赋的习气所浸染;三为自觉追求语言美感;四为缓解以史注诗的僵硬感。清儒限于时代桎梏,为避免文祸牵累,对部分义山讽喻诗的注解过于浅显;又因大量引赋,难免使阐释累赘啰嗦,影响对诗意的理解。但他们的笺注本意都是希望以精详的考证而最大限度还原义山诗隐晦的诗意,以工典雅驯的语言契合李诗秾丽纤巧的风格。至于注者主观意愿与客观笺注实践所产生的难以弥合的差距,不应成为今人误解清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病历诗     
刘鹏飞 《中华魂》2014,(22):36-37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包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相似文献   

13.
论童话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语言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童话作品读者的特殊性,翻译童话时所采用的语言应当切合儿童的年龄、审美特点、接受能力和成长需求,必须强调可读性,译出童味、童趣,应当采取灵活的意译、进行归化处理,而不宜直译、死译,语言应亲切明了、浅显生动,而不是生硬、正式、晦涩。文章以Beatrix Potter的The TaleofJem im a Puddle-Duck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本为例,说明翻译童话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体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对文学艺术审美特性和读者接受方面的认识有一致性。它们二者都认为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在于蕴藏着更多的意义,不是简单浅显的;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接受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尽管中国诗味论与西方符号学对文学艺术特性的认识有相同之处,但对读者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看法却是不同的。中国诗味论强调“体味”,体味就是体会和品味。西方符号学强调语言符号分析,通过对语言符号结构的把握以求得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门槛到门槛》是保罗·策兰的第二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保罗·策兰的诗歌创作从此开始转向“沉默”。在这部诗集中,策兰有意识地讨论诗歌语言在记录及展现真实历史时的有效性,怀疑诗歌写作的正义性。他的诗歌语言也逐渐趋向破碎,表现出间接、晦涩的特点。策兰诗中的“沉默”书写,通过否定性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对历史真实与诗歌表现关系的思考,深化了德语诗歌对纳粹暴政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在语言上,注重平易自然,明快畅达,但又不乏活泼生动,圆畅流美;以散语为主,长短错落,连用排偶句,凝重与流美结合;好用善用比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贴取胜;语言形象精炼,言简意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生活于晋宋之际,历来被公认为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奠基人。他的诗留传到今天的有一百多首,大部分都有关于山水的精彩刻画,可以说是开拓了一块新的领地,而成为“模山范水”著名诗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谢灵运多数诗写得比较深奥,山水、玄言交织在一起,读起来远不如谢朓或更晚的王维的作品让人舒服,我认为这是由于他的这些山水诗里或多或少体现了他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修辞理论观照下,先理出晏殊诗词语言运用异同的具体表现,相同之处:如运用相同、相似的语句,频繁使用数词和"寿"字,设色异彩斑斓,巧妙化用典故;不同之处:如诗的语言对偶工整、贵气逼人,词的语言叠音悦耳、直白平易。然后从两种文体的特点、发展状况、作者本人的创作观及身份地位上来分析语言运用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在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期间,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诗教"传统,对学生进行温柔敦厚的"诗教"。其内容主要涉及励志、养德、强体等方面;其艺术特色表现为:风格朴素自然,清新平实;语言明白如话,平易晓畅;感情真挚诚恳,以情动人。徐特立的"诗教",于字里行间流露为师者的一片慈心,其中蕴含的诗教艺术与教育情怀,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九叶诗人的口语策略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独特的语言方式是建构诗歌艺术形式的根本。九叶诗派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诸多艺术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口语,并通过跳跃、省略等策略,使他们使用的口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用。当然,口语入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诗歌的晦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