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邻居王老师是个小学教师,跟谁说话都是和风细雨般,楼里老老少少见了,都称呼她“王老师”。斗转星移,如今王老师退休了。前几天她很高兴,浇浇花,看看书,午觉睡到下午三点,可没多久就长吁短叹。一个人呆在阳台上,若有所思地盯着街边闲谈的老人。一天,吃晚饭时,王老师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对家人说,自己想在楼下摆个茶摊。说完小心翼翼地察看大家的脸色。老伴很惊奇,揶揄她:“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校园,现在要‘下海’了?”儿子激烈反对:又不缺吃缺穿,受那份洋罪!别人怎么看我们小辈?只有儿媳虽然不吭声,但心里是支持婆婆的:什么也不干,人就枯萎了。  相似文献   

2.
晋城市二中有位离休老教师,名叫李实之,今年92岁。有人问李老师,你高寿92,秘诀是什么?李老师嘿嘿一笑说:“秘诀我没有,活了92,多亏了我这‘续闺女’!”李实之老师的老伴早年去世,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个女儿叫李金针。上个世纪60年代,女儿因生孩子失血过多病逝,后来女婿又娶了个媳妇,名叫张月爱,月爱就是李老师所说的“续闺女”。“续闺女”张月爱为人贤惠,心地善良,尊敬老人。她把李实之老师当作亲生父亲,几十年如一日侍奉。在十年动乱时期,李实之老师被打成“双料反革命”,开除回家。他拖着病体,带着行李回到原籍泽州县巴公村,因为他戴着“双…  相似文献   

3.
晴菲 《社区》2005,(1):48-49
我的心里,50 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一位王老师。 1951 年我上小学了。爱唱歌的我,一到学校就被音乐教师发现了,她姓王,叫王淑荣。王老师总是夸我的歌儿唱得好,她的每一句夸奖都是那么亲切,那么让我充满信心。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让我在六一儿童节表演独唱,在临近演出一个星期前的那天早晨,我刚到学校,王老师把我叫到“教师预备室”。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鸡蛋来,拿一支准备好的筷子在鸡蛋的顶部用力地戳了一个洞,又将蛋里面那层薄膜戳破,然后递到我的手里,说:“把这个生鸡蛋喝了吧。”老师看着我不解地望着她,笑了。说:“都说喝生鸡蛋对嗓子好,我每天…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山东省青岛市浮山新区六小区居委会主任栾翠竹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百岁老人王福德打来的,老人在电话中有些神秘地压低嗓门说:“你们快来看看,刚才我把老伴给打了……”栾翠竹吓了一跳,要知道王福德和老伴徐洪兰都是104岁高龄了,虽然有几个儿女,却都不在身边,这么大年纪还打什么架?万一有什么意外怎么办?想到这里,她连忙赶了过去……  相似文献   

5.
郑立 《社区》2005,(9):18-19
家政女工王维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按照家政公司的安排,一大早准时赶到雇主家去做小时工,而雇主却已经另请了别人,连门也不让进。王维亚要求和她见面谈一谈,而雇主却在电话中推说没必要。以往,这种情况往往是家政服务员吃“哑巴亏”,可王维亚不甘心:自己应约而来,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打发了。她决心亲自向雇主讨个“说法”。于是,她向小区保安说明情况,一个人来到了雇主家。雇主承认是她向公司请了小时工,但她觉得事实上没有享受到王维亚提供的服务,所以并不同意支付费用。王维亚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我们公司和员工都按您的要求去做了,那…  相似文献   

6.
陈庆忠 《山西老年》2014,(11):10-10
去年过年,我的老邻居王老师来我家串门,聊到中午,我让他在我们家吃饭,他也没有客气,就留了下来。也许是喝了点酒的缘故,王老师掉眼泪了,他边哭边说:“老伴走了6年多了,姑娘也嫁出了国门,每天陪伴我的只有《山西老年》……”看着刚刚63岁的王老师就这么在无聊中度日,我心里也很难受。这时,老伴提议,希望王老师再成个家,王老师默许了,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对方最好也喜欢《山西老年》,这样会有共同语言。  相似文献   

7.
我上五年级了,任学习委员也有三年历史了。由于我时常帮助同学,大家都叫我“小老师”。我班有个同学,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同学们觉得她拖了全班的后腿,都指责她是“差生”。同学们也不愿与她同桌,怕影响自己的学习。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起初,我也对她“敬而远之”,不愿理她。一次队会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团队精神”,顿时,使我懂得了许多道  相似文献   

8.
老婆儿“唠叨”,是对老头儿的爱,唠叨越多,爱得越深。听老婆儿唠叨,是老头儿人生深层次的幸福。这是我70 岁的新感受。退休前,因工作忙,三天两头不着家。那时我认为老伴的话都是该说的,不算“唠叨”;退休回家,老伴跟我说了三天三夜,也不算唠叨,因为她管家、管孩子,不容易,诉诉苦也应该。可后来她“盯”上了我,对我啥都管,啥都说,这我才烦她“唠叨”。尤其是家里只剩我两人后,老伴的“唠叨”便全对准了我。就说我每天出去遛弯吧,她边检查我的穿戴, 边数落我“邋遢!”遛弯回来,她边扫我身上的土,边贬斥我“不如孙子!”我快70 岁了,在她眼里还…  相似文献   

9.
王国荣 《社区》2012,(9):51
70岁的王奶奶老伴去世好几年了,她在老年大学结识了也是独居的孙爷爷,在孩子们的支持下,两位老人走到一起、建立新家。可是很快,他们便闹起了别扭:王奶奶发现孙爷爷在"圈子"里特别活跃,和很多异性朋友都是有说有笑的;而孙爷爷则感觉王奶奶太小气、爱唠叨……猜忌和赌气,取代了当初的温暖和体贴。  相似文献   

10.
乐从菜园来     
宋增明 《老友》2013,(7):42-43
退休之后,老伴见我整天闷在家里,就鼓动我出去多活动,可是我嫌到外面活动太闹腾,不愿意去。她说了几次后,见我没有行动,也就作罢。院子里有一块空地,有一天,老伴对我说:"既然你不愿出去,那就把院子里的那块空地拾掇一下吧!"老伴这么一说,我也感觉把那块地要是鼓捣成一个小  相似文献   

11.
老伴是个爱干净出了名的人,也是典型的节俭标兵,但她的一些做法却常违背科学。喜欢读书看报的我,爱"引经据典",常常引她走出误区。老伴有个习惯,一吃罢饭便立即刷牙,还"谆谆告诫"我们父子,  相似文献   

12.
王医师:以前我和老伴相敬如宾,好多年都没红过脸。可这两年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脾气都变得很坏,话不投机一开口就吵架。有人说我们这是更年期综合征,对这一点我虽然也深信不疑,但还是控制不住对老伴发火。我担心长此下去,会影响夫妻关系。请问王医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呢?读者:老李  相似文献   

13.
老夫老妻,爱在何方?这是老伴住院时,在病房给我出的题目。我说:"人老了有什么爱可说,有什么爱可写?"老伴说:"咱们走在一起快十年了,  相似文献   

14.
刘庆明 《老友》2013,(9):40-41
我老伴是个热心肠的人,遇到凡是能帮上忙的事情,她便会毫不含糊地去帮助别人,所以左邻右舍都很喜欢她,不管谁家遇上烦心事,都愿意跟她唠叨几句。老伴同事的女儿小杨,在一所中学教书。不幸的是小杨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而且病情还挺严重。那时老伴也得了关节炎,只是没小杨那么严重。老伴根据别人的介绍,到外地去找了一位治疗类风湿病的老中医,吃了几回中药,敷了几种草药,比较有效果。她就把自己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04,(21):53-53
一位40岁的中年妇女,她的儿子在一次火灾中丧生了,她得知这个消息后晕倒过去,此后一个星期不愿意见任何人,也不承认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人变得麻木、憔悴。周围人都能理解她的心情,也给了她很多劝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仍然没有从这种灾难创伤中恢复过来,情绪仍然低落,不愿参加  相似文献   

16.
尚彦昌 《老友》2009,(12):45-45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然而,在我这个三世同堂有着8口人的家庭里,老伴念的是"和谐经",让全家人分享着浓浓的亲情。我与妻子结婚49年了。结婚时,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爱生  相似文献   

17.
不敢相信她竟是这样的人,拿着针管往药瓶里注射的时候,坚定从容如一块磐石……,后来,我终于知道她在注射什么。但我很庆幸当时没有问她。我知道,她是为了爱。为了爱的女人,都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18.
我和老伴都不懂什么是浪漫,不知道哪天是什么情人节,甚至我都不能说出老伴的生日是哪天。只知道她是1950年4月某日,具体是哪天,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记得婚后第一年,我曾准备给她过生日。她得知后,当即拒绝:"都是老人过生日,我过什么生日。我都不知道生日阳历是哪天,光知道阴历。"我们结婚的30年就这样在平  相似文献   

19.
王国荣 《社区》2012,(13):51-51
70岁的王奶奶老伴去世好几年了,她在老年大学结识了也是独居的孙爷爷,在孩子们的支持下,两位老人走到一起、建立新家。可是很快,他们便闹起了别扭:王奶奶发现孙爷爷在“圈子”里特别活跃,和很多异性朋友都是有说有笑的;而孙爷爷则感觉王奶奶太小气、爱唠叨……猜忌和赌气,取代了当初的温暖和体贴。 “千金难买老来伴”,独居老人抛开传统观念,勇敢追求新的感情归宿、再建美满婚姻,对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也是现代生活中值得提倡的。但是,很多老人重组家庭,因为彼此了解时间不长、难以互相适应,加上总和过去几十年生活进行比较,容易造成“认识时间短、恋爱快、结婚快,离婚也快”的局面,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个同学,别人总说她笨,说她不会有什么出息,在班里,她学习是倒数的,老师怀疑她智力有问题,因为她格外地用功,可就是什么都学不好。可她喜欢刺绣,她绣的花跟真的一样,老师说她,你看来只能当一个女工了。她果真没有考上大学。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