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艺术典型要不要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怎样才算反映和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典型在反映和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的过程中,都有些什么复杂情况需要做认真的深入的探讨,等等,是典型理论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每次关于典型问题的讨论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这个问题,而且也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但它并非是对现实事物的平面模拟 ,而是能够超越现实的。“典型”与“意境”就是探索艺术超越性的两个范畴。“典型”是从具象超越到抽象本质 ;“意境“是从在场具象超越到不再场的具象。“意境”比“典型”更能彰显艺术的超越性和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典型”和“意境”分别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所寻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文学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准则和文艺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关系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所谓典型,既是与某一历史的本质运动  相似文献   

4.
典型是西方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欧洲19世纪文学创作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泰纳的理论是19世纪文学创作土壤的产物,自然不会忽略典型问题。在对文艺的本质、文艺的产生发展,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问题的阐发中,在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艺术巨擘的评论中,泰纳论及了典型的本质、典型的地位和作用,典型的种类和层次、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标准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情感的普遍传达。据此可以逻辑地推定艺术的绝对标准每个个体的任何独特情感(确证感),都通过不可重复的对象形象(形式感),而为每个其他个体所同感(同情感)。在现实的艺术判断中,它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相对标准个体罕见的情感(个别),通过尽量不重复的对象形象(特殊),而为尽可能多的人所同感(普遍)。接近于全面满足艺术相对标准的是典型。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不断通过塑造艺术典型来实现艺术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岑家梧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以人类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图腾艺术、史前艺术和中国古代美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成就,是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研究的先行者。岑家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将社会学观点和方法应用于艺术和艺术史研究,将艺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在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他指出艺术产生的本质在于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他反对艺术与社会人生无关的说法,认为应从社会生活来考察艺术的本质。他认为艺术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艺术的起源问题;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的进化问题;艺术进化的阶段问题;艺术天才问题。他对于艺术和艺术史展开的研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古典主义的类型性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典型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范畴,对它的研究应该象马克思所讲的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一样,“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的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研究艺术典型的“一般的本性”,就是对典型进行逻辑的思考,通过概念、范畴的自身运动揭示典型的一般性质。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典型的“本性”,即通过艺术典型的历史考察,揭示典型的不同的历史形态及其特殊本质。这组文章主要是历史地研究艺术典型。这篇拙文集中考察典型发展的最初形态——古典主义类型性典型。  相似文献   

8.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就典型问题展开了一场极有文学价值的论争。虽然双方观点各有正误,但由于这场论争发生在我国典型理论的初建阶段,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由于他们又都是从认识论的一般性原则出发阐释典型的本质的,因而,未能划清图解生活与艺术概括、审美创造的本质界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认为,个性即典型。发现和把握现实生活中“突出的性格”、“独特的形象”,通过“卓越的个性刻划”,创造出丰满完整、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论的基本原则。 艺术是社会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的主要反映对象是人。艺术源于现实,艺术典型源于现实中的人。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感性实践活动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对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个别情况”、特殊人物的观察和把握是艺术家创造典型的前提。但是,往往有这种情况:每当人们论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时候,在探讨艺术典型的时候,哲学的思考便把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偶然与必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但是,艺术的真实不是镜子,不是照相,不是单纯记录个别的、具体的生活现象,而是通过描绘生活现象来反映生活本质。因而,它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典型地反映生活的内在的本质的真实。《水浒传》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以它的高度的艺术真实性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它从成书到现在,大约有六百年历史了。它是在史书记载、流传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整理再创造而成的艺术结晶。因此,它有一定的史实  相似文献   

12.
一、典型社会概括性的多层次结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个体,它的产生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创造典型形象时,审美创造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典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出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性上相联,它对典型形象的作为和心理,具有内在的制约性,在  相似文献   

13.
艺术本质论,是关于艺术的本源、本性、本质的理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艺术萌芽,我们的祖先就试图解释清楚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远古,东西方人都把艺术奉为神的意志的体现。我国先秦时期,社会大动荡,旧有的“天神”观念发生了根本动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艺术本质提出了新看法。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本质观,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本质论,对中国后代古文论发展影响极为深广,本文想通过对孔子·庄子二人艺术本质观异同的比较,来更加清楚地剖析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方的宗教学领域,关于宗教本质有几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二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三是倾向于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宗教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典型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具有高度概括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物形象。春草无疑是一个典型,是新时代农村女性形象的艺术典型。而这种典型的本质内涵不是直接告诉的,而是让形象说话,一切观念的东西都隐藏在形象之中,以对形象的感知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相似文献   

16.
试图从托尔斯泰对艺术本质的探讨,来发掘他为何把艺术的本质界定为情感的交流与传达,从而比较其情感论文论与浪漫主义情感论文论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的真,而人们对真的理解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同样"艺术之真"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艺术家穷毕生精力就是为了像镜子一样客观地模仿现实的外在形象。由于技术和人们对真理解不同,有些艺术家在模仿的同时更进一步,希望超越和战胜自然,他们的理想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艺术真实"。到了现当代,艺术家对真实的理解更趋多元化和本质化,有些艺术家试图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阐释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他们的艺术更多关注的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由于不同时代和流派以及艺术家的个性差异,使他们作品中的艺术之真总是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分别从艺术为什么没有本质、艺术引用了“传销”理念以及艺术没有本质的“好处”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艺术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从而说明今天的艺术界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艺术家不要什么人格原则,更加谈不上什么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对当代艺术哲学论争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直接催生了当代分析美学关于如何对艺术进行归类的三种解决方案。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将其发展到了艺术分析领域,用"家族相似性"来归类艺术,提出了反本质主义的艺术识别观;新本质主义在曼德鲍姆对"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批判基础上,重新找到了对艺术本质追寻的新路径;而作为本质怀疑论者的卡罗尔则在批判完"家族相似性"概念后,提出了另一种历史性叙事的新的艺术识别观。  相似文献   

20.
文艺创作是对生活积极、能动的反映,而现实生活则是纷纭复杂、千姿百态、变幻多端的,艺术要典型地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某些本质方面及其规律,就不能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必须有所筛选、抉择。因此,艺术省略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到了作家和艺术家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