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文明 《天府新论》2016,(3):157-160
本文针对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关于内向超越、巫文化和轴心时代三个理解中国文化起源的著名主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用内向超越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质并不妥当,是启蒙话语的一部分;巫文化与礼乐文化相表里的观点是余英时著作最大的败笔;而轴心时代论充当了针对中国文明真正开端的一种解构力量。  相似文献   

2.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意义的符号,翻译便成为跨越文化的意义交流。文化之间的意象差异,影响译者对原文文化的理解,产生文化意象之物象的错位和文化意象之寓意的错位。通过对于文化意象的转化,达之于共性,准确理解语言传递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新鲜的文化现象。作为一部“生活教科书”和“心灵启示录”,其突出的优点是:(一)强烈的“人生味”,即以作家眼光看历史人物;(二)浓郁的“文化气”,即给文学创作以文化底蕴;(三)明显的“学者风”,即借语言操作显学者风度。  相似文献   

4.
凡以最精炼的形式,表现作者心灵感受,蕴含深厚,能弓发读者想象或能拔动读者心弦者,其语言即诗的语言。它与散文语言是有区别的。诗和其他文学体裁(抒情散文除外)内容之不同,在于它的心灵性,因而诗的语言是心灵的声音;诗人反映的世界是浸润了感情、“形质俱变”的意象,反映这些意象就不能不悖于表述实在事物常理的畸言规律,因而诗的语言不受语法约束,比较自由,“非规范性”;诗中的字、词组合为诗后,能创造神奇的氛围和境界,具有超越自身意义的功能,另外诗的语言还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是诗的语言功能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王聚芹  宋彦民 《青海社会科学》2004,2(2):141-144,148
由于世界交往时代的到来 ,当今人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生尖锐碰撞 ,矛盾丛集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提出超越当代人类困境的提案。汤因比通过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梳理 ,指出文明是研究人类早期的可以理解的方式。以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文明 ,将人类个体的自我反省从社会中驱逐出去 ,成为当今困境的孽源。因此 ,当代文明不再是人类困境超越的研究单元 ,人类困境的超越在于当今文明崩溃中复兴的高级宗教 ,从而提出宗教救赎提案 ,并认为从中国文明的沿接中得到线索。本文的意旨并不在针对汤因比的拯救个案进行批判 ,因为宗教救赎在当代已经成为一股不小的思潮波及到我国学界 ,不仅影响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而且干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从唯物史观视阈对其进行科学解读 ,彻底剥篪其理论的迷惑性 ,廓清人们对当今世界矛盾和中国现实认识的种种迷雾 ,是超越时代困境和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6.
孙旭军 《天府新论》1994,(2):96-96,F003
坚韧的探索之旅──《三星堆文化》评介孙旭军由层小强、李殿元、段渝主编的《三星堆文化》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这是第一部全面勾勒与系统剖析三星堆文明并为之提出研究理论构拟的学术专著。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几代学者及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心血和甘苦。1929...  相似文献   

7.
基于帕尔默和国内外学者对意象理论的研究,并对文化意象的产生和体现分析后发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因素都可引发文化意象:语言符号的各个层面在音形义三个维度可引发意象,而图画等非语言因素也可直接引起意象。双语词典词目词的文化意象构建不仅要依赖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更要提供引发文化意象的文化语境,在与用户认知视野和需要关联的前提下给使用者创设体验空间,但要构建与本族语人同样的文化意象,使用者必须在更大的真实文化情景中进行浸入式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对于古老诗歌总集《诗经》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诗经》意象的分析文章似不多,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什么是意象呢?事实上,人因穷研物理,而有学术境界,因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意象就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作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的最高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宗白华《艺境》)。这是心与物相互融洽、相互触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电光石火似地…  相似文献   

9.
造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之一,其性质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明观念的形成;而特定的文明观念又反过来影响着造物思想的理论模式,进而影响着造物实践。现代文明观对造物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二元论思维模式导致的内在矛盾,也使得造物理论与实践面临价值观冲突、生态危机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周易》是中国传统文明观念的重要源头,《周易》文明观虽然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它对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观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周易》对“文明”的理解与现代文明观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它对“文”“明”与造物之间关系的论述,揭示了造物现象更丰富也更统一的价值和意义;它提出的“天人合一”思维方法和“天下文明”价值目标,对当前造物研究融合现代设计理论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解决造物理论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构建更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秀亚 《船山学刊》2002,(1):109-111
本文选取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意象———月,着重从美学的角度作了较为透彻的个案分析。作为一个审美意象,月超越了其作为自然之物的囿限,而表现出超越了时间的共时性与永恒性,从而在历代文人骚客与佛徒禅子们的心灵里构筑起一个冰清玉洁、脱尽尘滓、空灵圆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符号的处理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在尤金·奈达对翻译过程描述的启发下,以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为基础,文化意象符号的翻译可分为两个步骤,即解构(识别,解释)和重构。在重构过程中,首先保留其符号地位,其次保留其意向性,再次保留其表面意义,最后保留其语言形式;以上都无法保留时,借助艾克西拉关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把补偿法(删除+效果相似的自创)用于文化意象符号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洪孟良 《学术界》2001,(4):143-147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是意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叶朗先生关于意境理论以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提出自己对于意境与意象的理解.本文认为,意境与意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意境是对意象的超越和扬弃,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素和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3.
黄皖毅  邵鹏 《学术论坛》2005,(5):139-14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学者开始从文化或文明角度研究全球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文化全球化研究。其中,罗伯逊、沃勒斯坦、福山、亨廷顿、汤姆林森等学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成为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文化全球化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全球化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23,(4):171-176
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非传播,其面临着文化隔阂、传播效能受限等多重挑战。因而以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文明观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就尤为必要,其真正回归了国际传播分享交流对话的本质,不但有助于发掘中非文化共性与差异,超越西方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对非传播范式,更暗含了中国对非传播的文化自觉。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不仅需要实现理论升级,建构能支撑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对话性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还需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以实现中非日常生活的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大变化在于其内在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近代价值观变化的第一次大潮表现为“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的文明论的兴起,它颠覆了中国人既往对于“文明”和“野蛮”的理解和判断,改变了中国人的自我定位及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瓜分惨祸预言记》与《新石头记》都以其对“文明”的理解和想象来与时代对话,前者认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明观,为中国设计、想象了一条通过自身主动的“文明化”来免于灭亡的途径;后者则延续了传统德本论的文明观,向往一种德力兼胜、始终由道德来统摄一切的“真文明”,并以此来超越现代西方文明中的力本论倾向。这两种对于文明的理解和想象都存在着各自的洞见和盲区,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将文明作为一种未完成的目标而非已固化的现实来进行重新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他者文化的界域拓展与自我文化的梯度落差,在西方文明的强势辐射、中国文明的对接滞后与普世文明的认同偏离的境遇裹挟中,中国文化表征出某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基于全球化这一公共性实践与反思的时代视野,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揆诸历史单一维度的乏力应对、全盘西化的盲从应对与中国本位的固守应对三个维度的举措,前瞻多元维度的协作应对、中西对接的交互应对与中国文化的超越应对是当代中国文化焦虑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对原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难于理解的,极易在译入语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俄国翻译理论家I.Q.Sorokin在研究文化及其国别特点时,提出了文化空白理论。宗教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中存在着浓厚的佛教思想。本文以杨宪益及其夫人GladysYang的《红楼梦》英译本《TheDreamofRedMansion》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白理论的角度,分析其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现代性(cultural modernity)是伴随着启蒙时代、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时代产生的一种自觉自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诉求,它不仅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对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实践活动,达到一种适合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文化需求。如何理解文化现代性,文章从文化现代性的内涵、宏观与微观的存在样态以及价值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张杰 《江苏社会科学》2007,5(6):137-140
文明的阐释历来是众说纷纭的,学界甚至很难把文明与文化相区分.其实,文明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来阐释.本文将分别从文明发展的正向和逆向的双向互动,文明阐释的历史、文学和语言等不同视角以及文明阐释的问题意识等方面,努力探索对文明的多元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刘云鹏 《理论界》2012,(6):76-79
本文首先介绍约翰.麦克道威尔在《心灵与世界》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式,然后从现象学的视角进行审视,表明麦克道威尔由于对超越论现象学的缺乏理解从而导致理论路径的缺陷。作者希望通过本文提醒分析哲学界重视现象学对意义和知识理论的研究,促进两大哲学阵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