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杰出代表,其最突出的文化性是在张元济主政时期奠定的。考察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活动可以从其注重中华古籍和汉译名著的出版行为背后,看出其"温故知新,两者并重"的出版理念。出版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和行为也反映出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之间交汇、碰撞,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的结果,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采取怎样的对策迎接时代的挑战是出版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出版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根本上是出版科学面临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只有认清出版科学革命的实质,在出版观念和理念上进行调整,才能促进出版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作为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出版业在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自己的特色。探究澳大利亚出版业的特点,解读其经营理念,对深化我们的出版体制改革,加快出版事业发展,更好地走出版产业化道路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日本出版业的产业化变革与转型,为畅销书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宏观的发展环境.在出版产业化的转型中,日本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畅销书出版机制,成为出版业的一种“文化工业”,具有商品化、通俗化、多元化、娱乐化、国际化的特征.这是日本出版业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指导和维系着整个畅销书乃至整个出版业的运营,促使和保证了日本出版业长期的高度繁荣.但对产业化的过度推崇,也使得出版业的文化精神属性逐渐淡化,对畅销书、出版业、读者以及社会文化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也是日本“出版大崩溃”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出版产业化并不意味着对出版商业属性的一味推崇和对文化属性的忽视,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该是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出版走向市场、走向产业,重视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版的终极追求是经济效益,我们更应重视图书的社会效益。这是因为,出版的本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它通过文化建设与文化积累来教育人、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出版业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我国学者对日本出版业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日本出版业出现的危机尤为关注。研究主题集中于"刊高书低"现象、动漫出版、出版业娱乐化、出版业衰退成因、数字出版诸方面。其中,关于日本传统出版业持续衰退、出版结构失衡、过渡娱乐化、文化弃守以及出版未来预测等问题的研究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当代出版理念与出版思想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策划为基石和高起点建构的当代出版七大创新文化理念 (出版策划、出版产业、出版市场、出版效益、出版精品、出版品牌、出版国际化 ) ,不仅是一种高级的编辑思维活动形式和优化的出版行为 ,而且还是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体系建设和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这一出版理论品牌和出版思想品牌的形成 ,体现了出版工作者不断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认真探索的精神。当代出版思想体系充满着哲学的辩证关系 ,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 ,形成新的合力、辐射力和渗透力 ,从而为增强出版创新提供了一种深层的发展动力和智力保证 ,推动着出版整体的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建设当代高品位的出版思想体系 ,要坚持道德和法治两手抓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出版策划的现状与策划学说创建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策划作为中国当代出版优化理论和创新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推进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方面 ,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出版策划不仅是出版生产领域创新劳动最集中、最显著的标志 ,和具有主导性的编辑劳动方式 ,而且还以强大的优势功能发展成为渗透和波及出版业的一种主导性思潮 ,在中国当代出版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位置 ,成为在新实践中创造出版价值和扩大出版双效的最活跃、最重要的源泉与途径 ,以及影响和推动出版业变革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代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 ,出版创新劳动实践和出版体制与机制调整、改革的制度创新实践 ,是出版策划学说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是世界出版业发展的潮流,虽说传统出版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和数字出版共生共存,但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不可逆转。只有在政策扶持、体制改造、法律法规健全、数字出版标准化体系建设、商业模式确立、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大我们的工作力度,才能最终与时俱进、顺利完成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再造与转型,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10.
翰林出身的编辑出版家张元济是近代中国有远见、有魄力的出版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儒者.他在其毕生服务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管理、编纂过程中处处闪现出爱国忧民、义利统一、审时度势、务实开放、立己达人等儒商出版思想,这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的儒商出版思想,有助于当代中国民营出版业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锻造出用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当代出版儒商,进一步发展和振兴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获取正当经济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的对环境、社会和相关利益群体的责任,它可以定位于不同的层面.20世纪前半期的商务印书馆是这一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出版企业,它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于最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传承文化、开启民智.这种社会责任观表现在扶助民族教育、保存传统国粹、振新国民精神和奠定国学基础四个方面,这种社会责任观使它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发布工作是发展民主,畅通民众利益表达诉求渠道,推动政府管理改革和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实现新闻发布工作的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基本原则,健全新闻发布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宣传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它依赖校内外特定的传媒,诸如校刊、广播、电视、网络、公共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发展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引导、沟通、激励作用。必须克服来自认识不足、管理体制矛盾、题材有限性削弱、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冲击所带来的困惑。要统一思想、加强建设投入,以“联系”、“实在”、“信服”、“创新”、“引导”的思路,强化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强化了对新闻界的统制,要求新闻界必须服从政府的内外政策,言论记载要在政府划定的范围内,不得逾越。但是,新闻界的救亡诉求与此相去甚远。国民政府试图通过《修正出版法》为新闻界立一个新的言论标准和惩戒依据,该法在1935年遭到了新闻界的抵制,显示了国民政府与新闻界之间紧张冲突的一面。随着国难进一步加深,国民政府的新闻政策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新闻界在国族利益至上的原则下,暂时让渡了部分权利,二者的关系得以调适,这为1937年《修正出版法》的颁布奠定了基础。总之,从《修正出版法》可以烛照1930年代国民政府与新闻界之间变动不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控制     
新闻不是“绝对自由”的系统,新闻传播的控制与调节是受众精神文化的控调,新闻媒体的公开批评是一种控调方式。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认为,新闻自由从本质上来讲,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闻自由的主体不仅仅是公民个人,还应该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审察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新闻自由往往得不到社会其他政治形式和条件的支撑而流于形式。新闻自由既是民主政治的要素和基础,同时又是民主政治的结果和产物,两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美国的报刊社会责任理论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占主导地位的新闻理论。作为对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与补救 ,该理论的形成 ,是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结果 ,而美国新闻事业出现的相应变化则造就了该理论诞生的具体环境。由于垄断报业的出现 ,导致传统的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发生危机 ,而由此促成的媒介自律意识的兴起和政府干预媒介的成功实践 ,催生了报刊社会责任理论。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及法律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成 《南都学坛》2002,22(4):107-108
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双刃剑”作用,需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同时又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相关法规对于新闻舆论监督所缺乏的具体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新闻立法迫在眉睫;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9.
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公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然而,由于《出版法》的缺失,关于出版自由的一些理论在制度上未能得到贯彻、遵循,致使当下中国公民未能充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出版自由权利,出版自由在中国遇到了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现代词,但类似现代"新闻发言人"的人和建制我国古已有之,我们称之为"类新闻发言人"或"类外交新闻发言人"。考察古今不同时期新闻发言人的特征、作用及其语言的特点和传播状况,可以了解古今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演变和语言发展脉络,有助于探究影响新闻发言人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