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军两次征剿廓尔喀战争期间乾隆皇帝为了整饬格鲁派活佛转世中存在的弊端而制定的一项宗教改革措施,并成为清朝治理西藏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被不断调整和完善,既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治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也保障了其对西藏宗教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宗教绘画是为宗教服务的,因此它的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最重要的绘画形式是唐卡和壁画,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找到了解西藏宗教绘画艺术的窗口,同时它们也能传达出藏族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周遭地区风格影响的信息.西藏宗教绘画中对色彩的巧妙应用使它更加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有关人权问题的报告中,中国西藏的语言、文化、宗教、环境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近来,"藏独"分子和少数西方政客又在捏造和炒作。事实上,60余年来,中央政府致力于在西藏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藏语的保护远胜于世界上其它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充分尊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传承藏族文化;在大力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西藏地区生态的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加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西藏之所以屡屡成为话题,这既有民族国家理念的差异,也有不了解西藏实际情况所导致的误读、误解,更有"藏独"和一些西方政客别有用心的歪曲。驳斥这些歪曲和误解,还世界以真相,可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西藏那曲县古露镇及其所属拔戎寺之间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从宗教行为及信仰方式看,宗教行为趋于简化,信仰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是藏传佛教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东国家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世界范围不可避免的潮流。中东地区的宗教地域特征决定了中东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充满了“悖论”和“二律背反”现象。本文探讨了伊斯兰教固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中东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模式及其在协调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化等问题上的总体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分别从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在吐蕃赞普和王室的大力支持下,没有被吐蕃贵族大臣们的一次次禁佛运动所扼杀,也没有被吐蕃本土宗教苯教所挤垮,最终登上了吐蕃社会正统宗教的地位,赢得了很高的礼遇和崇高的地位,并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吐蕃佛教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社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达赖喇嘛为西藏两大活佛之一,在藏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明清以来历届政府均对其高度重视。辛亥革命后,十三世达赖回到西藏,英国驻哲孟雄的行政长官贝尔随即入藏,帮助西藏地方政府扩充军队,疏远达赖与班禅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西藏两大宗教领袖失和。现任达赖系第十四世,因分裂失败而流亡国外。虽然一直不能回国,但即便其圆寂于国外,第十五世达赖的遴选亦不可避免。譬如前一段时间,达赖集团就提出了在世转世的说法,其目的当然是挑选更为合适的分裂祖国的继承人,但由于其毕竟打着宗教的幌子,我们还是有必要从宗教的角度给以回答。因此,加紧对相关问题特别是达赖转世制度的研究,对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极格局终结后,全球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现代化浪潮席卷世界,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宗教也在潮流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全球化的宗教复兴运动,古老宗教的复兴和新的宗教的孕育都与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的各种变迁打破了传统社会的体制、秩序、价值观,人们感到迷茫与困惑,成为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西藏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虽然其民族、宗教及地域特点对其家庭传统养老模式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一养老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挑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家庭及青年群体的深度访谈与问卷分析,从制度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三位一体”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养老保障制度改进的模式进行设计,从而为西藏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为西藏乃至广大农牧区养老模式及其保障体系的政策设计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中国化必然要在中国现代化和世俗社会空间景观中实践.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空间景观布置必然要推动宗教进一步走向中国化.中国社会的世俗传统和文化环境必然约束宗教在中国的空间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中国化.宗教中国化是现代化和世俗化的根本方向,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化和世俗化的基础目标,宗教世俗化是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我国西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他在成功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入蓬勃发展轨道的同时,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一起,领导西藏经济建设走上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政治互动策略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其相通处多表现为继承性,主要有政治册封、众建分治、薄来厚往、茶马互市等。其相异性多表现为清代基于时势变迁而进行的回应,如清朝在统一西藏的途径、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与管理、慎武与用兵、治藏体制调适等方面,多有创新。文章从政治互动的视角,就上述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比较考察,以期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问题,提供历史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谭延闿三次督湘,大力发展湖南的实业建设,重视教育发展,倡导省自治运动,对湖南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史学界长期以来较多关注谭延闿的政治态度,而对其在湖南早期的现代化中的作用未能提及,因而影响了对谭延闿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具有紧密关联,综合时代变迁、实践困顿及条件支撑等因素观之,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各地较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分析,认为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主要体现为决策依据维度、权力运行维度、治理架构维度、治理效能维度,通过提升乡村治理的前瞻化水平、精细化水平、系统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塑造乡村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开放治理、融合治理的模式。目前在思维理念转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壁垒消除与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还存在一定阻滞因素,可从治理思维更迭与人才队伍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安全风险消弭、外部资源植入与内生力量培育相融合等方面进行优化,以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刘原、阿旺单增合著《中国西藏邮政邮票史》等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方面的史料,对近代中国藏族聚居地区邮电事业的起源、出现及初步发展,以及其对近代中国藏区现代化起源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从晚清开始,近代邮电事业就逐渐在中国藏区萌芽、出现,并在1950年西藏昌都解放前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文中还纠正了法国人董尼德(P-A.Donnet)《西藏生与死:雪域的民族主义》等相关说法的不确切之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范例,体现了不同时期、地域、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具体运行过程和运作模式.通过经济现代化范例的分析,解读其背后存在着与经济现实冲突的范式危机,既有助于掌握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律性内涵,也有助于选择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要求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西藏发展和稳定的思想,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推进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近代清政府对外国人西藏活动的管制政策是其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政策经历了明令禁止、有限解禁、弛禁三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入藏的外国人实施驱逐政策。《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对入藏外国人的管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但仍对其进行劝阻和防范。《烟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禁止外国人入西藏活动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清地方官员对该政策进行了变通。清政府在兑现外国人入藏承诺的同时,也试图防范列强对西藏的觊觎,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西藏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治理和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上层在元朝扶植下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统治对其后700年的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形式也成为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滥觞。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要从增强现代化意识、实现党建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型、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武装党等方面多维构建党的现代化。党的现代化建设在正确处理现代化与先进性、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中辩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