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民族分离主义大规模兴起.民族分离主义成为研究热点,试图从认识民族、民族主义概念的角度来解析什么是民族分离主义.  相似文献   

2.
赵克仁 《世界民族》2007,66(1):20-29
巴勒斯坦民族经历了从“潜在民族”→“自在民族”→“自觉民族”的过程。在思想领域,巴勒斯坦人经历了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转变。在完成了这一转变后,美国、以色列和国际社会才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重心从阿拉伯国家转移到巴勒斯坦人身上,才使中东和平进程步入了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3.
文化民族主义产生和演进,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生长的前提与发展动力.在后冷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获取和保有强大的凝聚力,决不能放下自己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帜;一个民族只有走开放、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已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都或多或少的提及爱国主义.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有人认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有人认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时而重合时而不同;更多的学者对待这两个词汇不作辨析,含混使用.面对此种状况,本文试图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关系的研究做一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民族主义问题因而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的课题。本文侧重就 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的类型和表现形式、世界民族问题泛起的原因、2 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走向等问题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7.
民族关系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淀,更是现实环境、条件的一种折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是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发展民族经济应努力协调好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关系必须活跃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8.
举目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世界范围内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相关民族的民族意识对于维持和平共处的临界点的突破,有的民族问题本身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迸发的结果。世界民族问题困挠着全球化的进程,对人类的共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民族主义主张的单一民族建国理论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有根本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早期民族主义者对源自西方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改造。从最初的"排满"到提出各民族互不侵犯、平等生存;从提倡以汉族为主导的民族同化到设想国内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建国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经由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厘定到理论运用:西方民族冲突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的民族冲突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民族冲突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内容涉及界定概念、扩展范畴、探究原因、寻找规律和思考对策,尤其是在理论运用方面,致力于实现民族机制、冲突机制和国际关系机制的内在统一,为更好地理解民族冲突,探求解决民族冲突的理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论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末兴起的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多维成因、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对中国和国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如何应对民族主义问题的方略,从而构成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当代民族主义的分析框架和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彭福荣 《民族学刊》2020,11(1):1-7, 119-12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一条心投入疫情防控,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再一次感受了中华民族灾难治理传统和独特制度优势,又一度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再一次凝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上。但治理体系能力不完善、舆论宣教引导不充分、国际反应的心理预期和实际状况不对称,可能诱发民族主义情绪,必须防范其非理性化发展和表达。因此,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深入有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淑兰 《民族学刊》2022,13(11):18-27, 143
西方学界对民族主义研究极为丰富,然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却常常陷入“碎片论”“困难论”“割裂论”等各类误读。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研究进行比较、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学界积极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整体性研究,呈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的突破性研究,体现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研究的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这种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思考和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在对外的国家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体现在对内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上。它适应全球化趋势、国际格局演变和时代特征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丰富思想资源。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影响将持续长久,如果能够使其走向良性的发展道路,对于维护我国的生存、独立和发展,推动国家团结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表现与特征、地区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地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地区民族主义和国家政治变革的关系。文章指出 ,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的进入世界市场的新机遇以及对传统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 ,为地区民族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空间。诉求在一个新的全球化世界的认同和地位的地区民族主义 ,不仅在事实上促进了国家内部政治体制的变革 ,并且说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民族主义运动的内容、形式和空间范围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已经并且还将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发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对民族和跨界民族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从地缘安全角度重新诠释中国的民族和跨界民族,却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国跨界民族和地缘安全关系的理论尝试,因此,文章对民族、跨界民族和族群等以往的认识进行了批判,力图在确立新的范畴中构建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与国家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提出了国家具有民族属性的命题 ,然后指出 ,国家的民族属性是在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明晰起来的 ,而它的基本动因是全球化。文章认为 ,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 ,国家的民族属性仍有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 ;民族国家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 ,国家民族属性的消解将不可避免 ;这种消解将使人类彻底摆脱民族主义政治的困扰 ,同时也将开启民族消亡的行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