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中,民族主义有其特定的内涵且整体上是一个贬义词,但中国的民族主义以曲折的方式与各种思潮结合着,并影响着中国外交.文章首先分析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政府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然后以中苏关系为案例来阐释中国外交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竞争共生关系,并对这一竞争共生关系进行理论...  相似文献   

2.
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明的辉煌。它迎合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民族国家构建与西方化改革的需要,成为伊朗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得以广泛散布传播。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雅利安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后再次公开出现,在官方伊斯兰主义主导下继续参与伊朗民族认同的构建,但雅利安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二者内在的排他性使得伊朗并未走出民族认同困境。雅利安主义对伊朗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和对外交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都是包含张力的议题,它们可以意识形态面孔出现,又可以社会思潮、社会理论和社会行动的方式出现。在意识形态的整体主张上,两者的冲突属性突显,但在社会理论、社会思潮和社会行动层面,两者则既竞争又共生。本文从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视野,阐述了两者竞争共生的不同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这说明,对待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这类议题,不能拘泥于意识形态范畴与单向度的"想象"与认知。  相似文献   

5.
央卓 《民族学刊》2018,9(2):72-79, 122-125
选择一些重要的食物与烹饪作为一种“自我的隐喻”,来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而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和与他者区隔的表征,这是一种穿越时间的象征实践和价值塑造过程。美籍日裔学者大贯惠美子的《作为自我的稻米》一书以一种历史化的象征人类学分析路径呈现了稻米在日本人自我认同意义体系中的象征支配性地位,其研究对于族群声望符号塑造的讨论和族群分化理论的深化而言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鲍 明 (1.9)……………………………………民族国家价值观的重建———关于当代俄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林精华 (1.19)……………………………………自治与共治 :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朱 伦 (2 .1)……网络信息与民族关系周竞红 (2 .19)…………………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王希恩 (4.1)……………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 :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王建娥 (4.12 )……………………………………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政府 :联邦主义下制度构建与政治文化相背离的困境吴江梅朱毓朝 (4.2 1)…………………………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成就绝不意味着大量的民族和部族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的生存活动这一事实本身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消失。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我们生活在多民族国家内,任何措施(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法律的)总是触及到民族问题。况且,在民族关系领域中如今已经觉察出某些扭曲现象。苏共中央一月全会(1987年)指出了地方主义、民族封闭倾向和民族傲慢情绪的一些表现。多年来对这类现象闭口不谈绝没有促使它们消除。关于苏联人已摆脱了民族主义感情和残余的判断是超前的。今天,如同任何时候一样,苏联社会民族关系领域中的客观研究是必须的。我们懂得,这个题目很大且很复杂,因而我们将只揭示个人层次上的民族主义表现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理论论民族与民族主义 〔英〕A·D·史密斯1·(8)民族关系在群众思想中的反映 〔苏〕A oJI。沃罗诺夫3·(1了)民族学者不了解“民族” 〔日〕续部恒雄5·(17)马来西亚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教育 〔美〕C oL·沙马3·(1)马来西亚的民族与政治 〔新西〕拉季·K,瓦西尔3·(12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而思想和文化与某种特定存在的利益(物质利益和心理利益)密切相关,即思想和文化一旦成为公共资源就能够产生收益,而且这种思想和文化愈成功,收益就愈大,就越用之不竭。从这一角度而言,民族认同的实质就是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格式中出现的关于某种利益的博弈。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论并不是解决民族认同的最佳策略,只有走向对话、寻求互惠的普遍主义才是摆脱民族认同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中亚回族(东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东干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国家的民族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提出了国家具有民族属性的命题 ,然后指出 ,国家的民族属性是在民族国家形成阶段明晰起来的 ,而它的基本动因是全球化。文章认为 ,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当今世界 ,国家的民族属性仍有着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 ;民族国家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 ,国家民族属性的消解将不可避免 ;这种消解将使人类彻底摆脱民族主义政治的困扰 ,同时也将开启民族消亡的行程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als with issues of identity, nationalism, postcolonialism, and self-other relations with a focus on a period of transformative events in North Cyprus. It notes how nationalism has been the dominant means of identification for Cypriots in their modern history, and argues that unless weakened and supplanted by a radically pluralist democracy, nationalism imagines one's identity as an indivisible unity and has no place for different others within the nation. However, a pressing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otherness is no stranger to Cypriots either, which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border that defines the ‘we’ of such nationalism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e that divides the self intrinsically, indicating the otherness of the self or its alterity. Subjectivity involves subjection to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3.
关系理性以主体间关系为尺度和根据来理解人的存在意义,强调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对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的扬弃和超越,可以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并指导民族工作实践提供新视角。从话语表述、关系性质和关系范围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系理性在当代的具体展开和自觉表现。在关系理性视角下,通过创造各民族共享物质田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The discourse on the nation i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cores of all expressions of nationalism, but varies in its elaboration from one to another and even within one particular form of nationalism by virtue of the identifying aspects that can be used in each case, and of historical and spatial contex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example of Basque nationalism, which, through time, has developed two great official discourses and a third non-official one related to space. In effect, given that neither of the official discourses is entirely political and territorial, contradictions arise among nationalists (in the case of all of its trends) and, in particular, in certain areas not presenting the more or less primordial and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a second, more subjective, discourse, one that is extendable to all nationalists and reaffirms them i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has develope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contradictions.  相似文献   

15.
"人民"与"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结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渗透、融合、塑造,引发了一场概念革命。现代政治是"人民"与"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为"民族"提供了政治上的意义,"民族"承担了解释"人民"何以构成的任务。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对于"人民"的抽象、整体化设定与具象、个体化设定塑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观念,导致了不同模式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冯智明  杨树喆 《民族学刊》2012,3(6):22-27,97
对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的讨论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命题之一。从这两个层面去看待家族和民族,既避免了封闭的阈于血缘和文化等传统特征的研究,又避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过度突出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从该二元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家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揭示二者的相似性,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生产、文化再造、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地区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表现与特征、地区民族主义的历史渊源、地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地区民族主义和国家政治变革的关系。文章指出 ,全球化和一体化带来的进入世界市场的新机遇以及对传统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 ,为地区民族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空间。诉求在一个新的全球化世界的认同和地位的地区民族主义 ,不仅在事实上促进了国家内部政治体制的变革 ,并且说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民族主义运动的内容、形式和空间范围都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已经并且还将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发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的民族主义论述的是民族与国家应当一体的理由,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却难以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一体。由此,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困扰了人类社会数百年,并引起各种民族冲突。本文作者从分析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与法律民族的关系入手,试图为民族主义建立一种框架,并认为基于政治民族和法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终将取代基于文化民族之分的联邦主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关系是人类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理解这一关系首先必须理清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别性的问题。共同性是人类各民族的本质属性,差别性是人类各民族的形式属性,在差别性的基础上把握共同性是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哲学基点。在民族共同性的认识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是人类各民族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为此,必须正确地对待民族主义理念,实现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的日常宽容,促进各民族共同性和融合性的共识与进程,最终达到全球人类的多样化统一。  相似文献   

20.
The imprisonment and trial of Guantanamo Bay detainee David Hicks catalysed widespread public debate in Australia over issues of nationalism and citizenship.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peting forms of nationalism that underpinned this debate, especially critical nationalism, which evidences both a critique of and caring for the nation. Following Ghassan Hage's notion of the dichotomy between national caring and worrying, the article looks at a theat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David Hicks story to illustrate the role the arts play in challenging and redefining our attachment to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