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渗透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中,与劳动就业以及资金的积累和分配结合在一起构成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牢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必定能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增加就业人数只能提高生产总量。这种缺乏分析的片面观点导致我国在生产力发展层次上的失误,是我国反复出观经济“过热”现象、国民经济出现许多缺口和剩余劳动力急速膨胀的主要原因。这种片面观点不纠正,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工资增长必须同生产发展相适应,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但是,“生产发展”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两者究竟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适当?对此历来有不同意见。关于工资增长的客观依据,有的认为是工业劳动生产串,有的认为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的认为是消费品生产。由于理论上所持出发点不同,在判断某一时期工资水平是否应当增长,增长幅度多大时,就很难获得统一意见。此外,生产发展速度不同的企业,工资增长是否应有差别?差别多少为适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企业自主权,包括工资收入分配上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一些企业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多发滥发奖金,企业之间苦乐不均。有的企业生产增长快,奖金反而少。造  相似文献   

3.
(一)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绝对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节约时间,也正象有计划地分配各部门所需的劳动时间一样,将成为在集体生产基础上的第一个经济规律,这甚至将成为更高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绝对的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论证: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必须超过工资增长的速度,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而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某一时期的需要由党和国家确定的一项暂时性的原则。从理论上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党和国家确定工资增长的速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必须超过工资增长的速度,是我国、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在提高工资、确定工资增长速度时共同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早在1924年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工资政策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三者协调问题存在不同的研究线路.本文基于对托宾经济增长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利用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得出实际工资总额随着经济的增长是增加的,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实际工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一致;物价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过高或过低的物价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物价水平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决定了实际工资的变化趋势.而实际工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工资水平、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应协调,否则会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由此解释出发,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三个市场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渡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已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不仅仅指社会生产的运行机制,还包含着社会产品分配的一般规律。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产品分配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本文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批驳了分配先于生产,并且决定生产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马克思在谈到分配时,首先区分了分配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即生产工具和劳动的分配。马克思认为,生产要素的分配是构成实际生产的因素,这种分配属于生产范畴,是  相似文献   

7.
靳力 《学术界》2012,(6):67-74,284
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两者关系的传统研究往往以线性假定为基础,所以实证结果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促使研究者从非线性角度重新审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巴罗法则”在内生增长框架内为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倒“U”关系.而“Armey曲线”不仅非常直观地表达了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还指出这种非对称关系的非对称性质,具有很强的总结性和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引入了增长率水平和产出波动性的双区制状态变量和状态之间的马尔可夫转移过程,并对我国经济增长率与波动性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描述和检验。通过检验发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波动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区制状态中经济增长速度与条件波动性的相关性程度有所不同,体现出经济波动“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我国经济中适度增速和适度波动性的区制状态组合具有最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说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9.
很多研究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结论。本文以1979—2004年各省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探讨中国金融中介成本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中介成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微弱相关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还是负相关。结果还表明经济繁荣地区的金融中介成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比经济发展地区、经济落后地区要强.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几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环节所组成。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和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①又说:“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②城市财政资金分配结构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但资金分配结构也不是完全消极反映,它通过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上,工资与国民收入、与物价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什么关系,工资的适度增长率应该是多少?理论界和经济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认识。在实践上,如何评价建国后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工资增长,是增长过快、过慢、还是适中?理论界和经济界同样存在着不同看法。关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人们的评价为什么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呢?我们认为,这主要因为人们对国民收入、物价、工资等经济现象的概念内涵、它们在统计上的指标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一个明确、统一、连续的科学认识。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概念上对国  相似文献   

12.
朝鲜工业企业的劳动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定额、劳动计划和工资的管理方法。 一、劳动定额管理 工业企业的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作业量,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朝鲜工业企业中的劳动定额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工时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时间。产量定额是指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规定的应生产的产品数量。 科学的劳动定额,是编制企业劳动计划、合理组织和使用劳动力,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是改革传统的统收统支分配体制和强调刺激机制的必然产物。但是,在我国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刺激机制“亢奋”与约束机制软化。例如,企事业单位缺乏产权约束,滥发奖金实物,工资收入侵蚀利润,工资外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工资增长速度等。第三,从统计结果看,我国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其“边界”或“极限”。在国民收入使用结构中,居民最终收入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73.8%上升到1989年的78.2%,1987年和1988年新增国民收入中个人所得的比重分别高达45.5%和47.9%。但是,我国传统的工资格局(不包括企业所发奖金实物等)和劳动工资制度却并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战略指导思想根据福建省情,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交通建设适度超前,改造新建统筹兼顾,增加投入增强活力,相互协调综合发展,合理布局配套成网。(一)交通建设适度超前交通是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联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城乡、地区、国家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必须交通先行。建国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福建交通运输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现在本省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运输量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运输量增长速度一般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即运输弹性系数小于1。在经济不发达  相似文献   

15.
争鸣与信息     
什么规律对社会主义工资起支配作用《中州学刊》今年第三期发表杨时旺的《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综合要求着我国的工资改革》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工资不论其本质、形式、水平和工资差异以及工资变劝都受着一定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的支配。技劳分配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此外还有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商品流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规律体系,从不同方面对工资关系起制约作用。晓亮在《经济学周报》(1985年8月18日)以  相似文献   

16.
一、两种工资模式的考察在改革中,我们推出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这样一种收入分配形式。这种收入分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试点企业和这些企业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比较正常地发挥了工资的刺激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但是,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正在发生悄然转变,集体所有的、家庭承包制下的雇工经营模式(如“铁麦客”现象)正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但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小规模土地占有之间的矛盾,还在农村衍生出适应这种生产模式的新型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对比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第一次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揭示了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但他并没有专门研究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写的有关实现论的著作中,根据“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的趋势的规律”,第一次作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的论断。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工业化的实践中,提  相似文献   

19.
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但是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快,居民收入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消费需求降低,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度下降的态势。因此,党中央把扩大内需放在了首位。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重点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比美、欧各国快得多。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急剧提高,又使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这样,迅速增加起来的劳动力人口同相对缩减的劳动力需求之间,便产生了相当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却使当时被生产现代化排挤出来的一千多万“过剩”劳动力得到了迅速吸收。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