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举例法"中国的词汇研究,传统的便是训诂学.它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观其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所谓声训、形训、义训之别.上面《周易》之例为声训,《韩非子》之例为形训,《左传》之例为义训.这三种方法皆为后世所继承.但严格说来,声训和形训还可称为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是从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状去探求词义(是否正确姑且勿论);而义训,却不过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是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的.它充其量不过是解说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8.
汉代金文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的文化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研究汉代金文中的用字现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汉代文字的特点,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李禄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
借代,是一种修辞格,指“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辞格运用于造词,即借代造词法,指借用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固定在词中.例如:(1)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辛苦?(曹植《赠白马王彪》)(2)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诗》)(1)中用“骨肉”代“至亲”.(2)用“桑梓”代“故乡”“乡里”,语出《诗经·小雅·小弁》:“唯桑与梓,必恭敬上.”朱熹《诗集传》解释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即一个概念本来有确定的词语来表示,而有人却使用另外与之有联系的词语表示这个概念,并且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承认和运用,从而形成借代义,对于这种借代造词,以前很少专门论及,有的只从修辞角度来研究,也是略而不具.本文拟就借代造词的种类和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在语言发展上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1.借代造词法的种类和特征1.1种类1.1.1以人的形貌或其他特征代指某种人.如: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沈起凤《谐铎·巾帼幕宾》)“须”是胡须,男子才有胡须,故用“须眉”借指男子.“巾”和“帼”都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饰物,故用来代指妇女.旧时用形貌或饰物特征代指女子的还有:粉黛、蛾眉、红颜、指粉、裙 相似文献
11.
12.
李美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7):122-124
传统语文学时期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总体情况是词法研究领先于句法。但真正的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前,古人对反问句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首先将历代的传注之书及文字、训诂专著里涉及的有关古汉语反问句的论述进行简要概述,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将《马氏文通》后有关古汉语反问句论述的著作和论文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 反义词的研究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略显薄弱, 特别表现在理论方法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上。反义词应是同一语言、同一历史时期, 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在一个或几个义位上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应从专书入手。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判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借助文例判定; 依靠注释及书中的有关解释判定; 联系整部书的用词进行判定。通过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 可以了解一个词的多义系统, 了解常用反义词的发展演变, 还可以补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普通话与一些方言,证实从语法上说虚字"了"的确是两个,并以林州方言为例,说明在某些方言里"了"还有特殊的用法,跟普通话并不完全对应.从方言里"了"字的用字,可以看出当前方言语法研究中虚字依音记字、同音替代的现象比较普遍,具有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努力做到虚字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WTO以后,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的语言文字环境.目前,我国社会用字仍然十分混乱,尤其是牌匾、橱窗的用字更是如此.社会用字的混乱,不但导致交际的失败,而且有损于民族的尊严.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早日实现社会用字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运用当前语言学界关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学说,对古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既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提出了个人的认识,这是把现代语言学、语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古汉语语法领域研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汉字发展史上 ,两汉时期的文字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完成阶段。二十世纪以来 ,关于两汉的文字及用字现象 ,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文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用字的研究状况 ,按照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顺序 ,分别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