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记作为"补史氏之阙"的史料载体,一直为学者所推重。唐宋史料笔记中关于宫闱秘史、人物轶事、典章制度乃至名物典故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中也多有对当朝君主的记载。相比于正史,笔记中记载的君主形象往往更关注细节,也更具个性。而自唐至宋,笔记对君主形象的记载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不小的变化。细究这种种变化,不仅可见不同时期君主制度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笔记创作主体对君主形象、君臣关系,甚至历史客体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史料笔记著作之一的<万历野获编>,是我国明代杂史传记、掌故琐闻类笔记中的翘楚,而关于明代政治的记载,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万历野获编>通过从"失政、弊政"、"宦官干政"、"皇权专制下的政治生态图"三大方面描摹出了明代的政治风云图.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的文言小说,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传奇体,一为笔记体,或者借用纪昀的概念,一为“才子之笔”,一为“著书者之笔”。笔记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以《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为代表;在宋、清两代又取得长足的进展,《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佼佼者。传奇体成熟于唐代,宋以后偏重智慧与伦理的上层知识分子,一向冷落传奇;清代的蒲松龄以其强度极大的“孤愤”和非凡的想象才能将传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12)
清代有一派创作文言小说追求晋唐风度,被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派。其中有一部代表作品为《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保留了大量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作者是纪晓岚是乾嘉时期的文化名人。他对于戏曲的观点和认识散见于著作中,其中《阅微草堂笔记》集中记载了戏曲创作、情节创作、戏曲表演等观点,既是对当时戏曲环境的反映,也集中体现了主流的审美标准,目前还鲜有人论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李师师是北宋末期汴京红极一时的歌妓。关于她的事迹,在宋人所著的史乘如《三朝北盟会编》,笔记如《东京梦华录》、《贵耳集》、《墨庄漫录》、《浩然斋雅谈》等,话本、小说如《宣和遗事》和《李师师外传》中均曾提及。但这些记载并不详尽,而且往往传闻异辞,甚至互相抵牾。宋以后的小说、戏曲虽不乏以李师师为题材者,但多是根据这些记载敷衍铺张而成,难免不将李师师的形象扭曲。《水浒传》甚至把她扯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百回本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  相似文献   

6.
论笔记体与传奇体的品格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奇体和笔记体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两种基本类型,纪昀分别名之为“才子之笔”和“著书者之笔”。笔记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以《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为标志,在宋、清两代又取得长足的进展,《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位使者,传奇体成熟于唐代,宋以后偏重智慧与伦理的上层知识分子,一向冷落传奇;清代的蒲松龄以极大的“孤愤”和非凡的想象才能将传奇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笔记体的传奇在品格上有重大差异。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曾将中国传统文学用“儒雅风流”来概括:“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  相似文献   

7.
《老学庵笔记》描写了当时共同语语音共时演变的语言现象,为后人研究语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词汇而言,《老学庵笔记》不仅记载了宋时各地的方言词语,对部分词语的理据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记载了许多俗语,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词汇史的研究、辞书的编纂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语法方面来看,《老学庵笔记》记载了新出现的量词,数词"一"的省略和名词词缀"子"和"头",体现了宋时语法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北宋社会处在“雅”“俗”两种文化比并交锋的发展阶段,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给笔记在北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记文体一方面与儒家礼教的宣传相合,记载了大量军国政要大事,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谐谑趣闻和政治笑话,颇富世俗意味。这种“雅俗平衡”的叙事策略使笔记文体在北宋得以成熟繁盛,并成为后世笔记文体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刘昌诗的《芦浦笔记》是宋人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上自先秦典籍,下至宋代典章制度,以及作者所闻见的遗闻轶事,都有记载和考证。后人对这部笔记有很高的评价。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了标点本,极便读者阅读。开扬先生《<芦浦笔记>点校疑误》(《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28期),指出该书点校中的十馀处疏忽。笔者读此书时,发现除开杨先生所指出者外,还有一些疑误之处,今亦提出,以供点校者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唐以前就有了诗学传统的渊源。它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从先秦著作中的论诗之语到《诗大序》、钟嵘《诗品》等论诗专著;一是从先秦著作中有关诗事的记载到《诗小序》、《世说新语》中有关诗人言谈轶事的记载。这些都为唐以后诗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代大量笔记小说中有了诗人奇闻轶事的记载,并由笔记小说发展分化,出现了纯粹记录诗人言谈遗事的本事诗,成了唐代诗话的前身。本事诗之后,唐代出现了用笔记体写成的、集记事和评诗为一体的诗学著作——诗话。它以轻松灵便的笔调,随笔漫录;以亲切平易的文风,道出重要的诗学内容。根…  相似文献   

11.
郭凌云 《云梦学刊》2007,28(1):120-123
自南宋起对北宋笔记的评价就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在后世研究中北宋笔记也远不如当时的话本、史传等文体引人注目。这是因当时笔记评价标准往往与史学、小说相牵混所致。通过对北宋笔记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笔记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宋笔记是笔记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主旨、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南宋以至后世笔记创作的主要模式,对后世笔记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六月十八日、十九日在南京联合行施耐庵文物史料辨证会。刘冬同志首先介绍了苏州博物馆藏《顾丹午笔记》关于施耐庵条目的内容,指出:这份材料最值得注意之点有三:①它是苏州人的笔记;②它是国内所发现的最早关于施耐庵与刘基关系的笔记资料;③顾丹午为乾隆时人。亦可能为雍乾间人。笔记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13.
笔记之体,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代笔记,不但在数量上已经超越前代,而且由于笔记多是作者兴之所至,随笔而写,情意率真,较少做作,故多清新可读。尤为可贵的是其中保留了若干真实的历史资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这样一笔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尤其是清史研究者的重视,并作为重要的史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清代笔记随录》对于清代笔记的史料价值挖掘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夏立国于我国西北地区,长时间与宋朝并峙而立,构成了当对夏、宋、辽、金多角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方。夏、宋之间的外交活动、通使往来与其政治斗争、经济贸易、民族心理意识等因素紧密关联在一起,是夏、宋双方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就宋、夏间的外交政策这一鲜有入全面论及的问题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唐五代笔记的编写实际与相关评论,大致可以窥见当时对于笔记之体制、类属等的认识。从体例来看,笔记著述的特点比较稳定,笔记之杂主要体现在内部各条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从内容来看,一部之内往往共性明显;从归属来看,呈现出游离子部小说类而向史部靠拢的趋势。而且,唐五代虽称笔记为小说,却常将其与正史比较,可见当时视笔记的相邻概念为正史。关于笔记与正史在内容、性质方面具有差别而在功能上存在相通之处的观念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16.
宋祁《笔记》写道:“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祁和晏殊同朝为官,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戴震和纪昀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共同拥有反宋儒、 反程朱理学,以及崇实黜虚思想倾向.在 《阅微草堂笔记》 中,纪昀借助戴震学术思想惩艾宋儒,"两个戴东原"影响着纪昀创作小说."两个纪晓岚"也注定他的笔记小说的学术思想和戴震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性.这种思想上的影响对后来仿 《阅微草堂笔记》 系列小说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晓光 《理论界》2005,(7):188-188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内容十分精湛,尤在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斐然,本文集中论述了小说语言的风格与创新,进而否定了对其创新的偏颇看法。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烟草小史房建昌对于内蒙古的烟草史,一直无人作系统的研究;虽有中外学者就蒙古鼻烟壶及吸烟状况作过局部的考证,但缺乏较全面的叙述内蒙古烟草史的论文,更不要说是专著了。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人笔记开始记载烟草在我国的传播及种植情况,后来又有了专论,但基...  相似文献   

20.
杨光亮 《晋阳学刊》2002,(5):106-107
说太原是“龙城”,源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郝树侯《太原史话》书中的叙述:“赵宋统治集团把晋阳叫做‘龙城’,意思是说,晋阳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西山南行有龙山、天龙山是一个粗长的‘龙尾’,晋阳正当着这条蟠龙的中心,所以时常有‘真龙天子'出现。这话是鉴于高欢、李渊以及五代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从晋阳起家而说的。”(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但《史话》的作者既没有说明依据,也没有注明出处。宋代和宋以后的有关史书及历史地理著作、地方志书、文人笔记等,均未发现记载。可见,上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