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对当代仍有重大影响。一、李嘉图的比较利益方程式及其矛盾李嘉图是这样阐述比较利益原则的,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由于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赋予的各种特殊力量,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112页)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的著名例子:假定葡萄牙生产一桶酒需80小时,英国则需120小时;生产一匹布,葡国需90小时,英国需100小时。葡国两种商品均占优势,但酒的优势更大。英国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劣势,布的不利程度相对小一些。按照李嘉图的说法,葡国生产并出口最有优势的酒,英国则生产和出口有优势的布。葡国一桶酒换取英国的一匹布,80小时与100小时相交换,两国仍然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所以,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条件相对有利,它就可以进行这种商品的专门生产,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相对优势生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贿赂范围新探--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刑法将贿赂规定为“财物”,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将贿赂规定为“不正当好处”。目前,为了有效打击贿赂犯罪和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应将贿赂界定为财物、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在论及“著作权客体”这一题目时,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教科书都明确地使用了“作品”这一词汇.比如复旦大学研究著作权法的梅慎实先生把“著作权客体”定义为:“由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客观形式表现思想和情感、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依法允许传播、出版的作品”.和学者提出的学理上的定义一样,《著作权法》也把“作品”视为著作权客体.所以,对于“著作权客体”这一问题普遍达到了共识.但是,进一步分析“作品”这一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因为从《著作权法》和教科书中看,几乎没有对“作品”作一解剖,只是《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等九类,而未能对“作品”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4.
姓氏探源     
古人的姓氏甚为复杂,对阅读文史典籍特别是先秦文史典籍带来很多烦难,了解古代姓氏的情况,具备一些姓氏知识,这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史典籍无疑是有好处的.近、当代有些学者、教授把研究氏族问题看作是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先秦史的一把钥匙,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是母系社会用以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说文解字》中“姓”字从“女”、从“生”.在母系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只“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持君》)子女都继承母姓.上古的姓多是从“女”旁.如:姚(唐、虞)、姒(夏禹)、姬  相似文献   

5.
《莱茵报》时期的经验认识使曾受黑格尔主义影响的马克思对理性国家观产生了动摇,他揭示了“实然”的普鲁士国家与“应然”的理性国家间的矛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又颠倒了过来,初步阐述了“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在《德意志形态》中,他深刻阐明了“市民社会构成国家的现实基础”的观点,从“实际的利益内容”与“虚幻的共同体”分离的新维度探究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特殊利益——普遍利益”的二元模式具体化为“单个利益——共同利益(实质是阶级利益)——全体利益”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预设着把国家纳入到社会机体中整体把握的思想走势。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机体”和“资产阶级社会”这对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新视角,将从“市民社会”出发研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具体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讨论利益调和学说在米撤斯思想中的地位,他给“调和”一辞所明白规定或暗示的意义,以及他为表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对一切人(或几乎一切人)一致有利而提出的论证的一般性质。但主要是探讨了米撤斯著作中“利益调和”的意义。米撤斯给“利益调和“下的定义是:(一)每个人都从分工和维持文明社会当中获得利益。(二)象社会阶级或民族这样大的集团,不可能靠牺牲其他同样大的集团而得到好处。(三)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乃是一种自然秩序,因而依据定义,凡是建立、维持或符合这种秩序的行为,都不可能给任何人带来损害。如果有人在这种自然秩序中受到削弱的话,那必然是由于他本身的弱点所致。(四)如果自由放任政策得到贯彻并不发生偏差的话,就没有一个人(或极少数人)能够损人以利己。(五)当幸福总量的计算,只涉及阶级内的个人比较而不同样涉及阶级间的个人比较时,利益调和就算是普遍达到了。(六)如果绝大多数人有着共同的利害得失,那末利益调和也就算是普遍达到了。(七)没有一个人(或权少数人)能够损人以利己。  相似文献   

7.
5月4日出版的《社会科学报》发表题为《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新水平》的述评。述评中提出,近年来有一种腐败活动越演越烈,可称之为“超级腐败”,这种腐败有时具有“合法”的外衣,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往往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以实现其获取利益或者超额利益的目的;二是形态上以谋取团体利益为主。当然,在多数情况下,所谋取到的团体利益最后要分解为个人利益。由于这类腐败  相似文献   

8.
《水浒》第七十一回有篇“言语”,单道宋江“把寨为头”后“梁山泊的好处”。这是作者集中宣扬孔孟之道,歌颂投降主义的大暴露。可是过去有人却把它说成是起义农民“等贵贱,均贫富”的“具体化”,堪称为梁山的“革命宣言”。现在应当分清是非,还这篇“言语”以本来面目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我国行贿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当与之协调并趋于完善,但也要充分考虑国内立法现实和国情。笔者不主张完全按照《公约》的规定设置新的罪名,而是首先要在我国刑法中现有的行贿罪名范围内进行构成要件及法定刑的补充和修改,以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在此观念基础上,笔者建议将我国刑法中行贿犯罪的主观方面修改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通过不正当程序获取利益”;在客观方面补充行贿方式为“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扩大贿赂范围为“不正当好处”、正确评价数额的作用;增设罚金刑和资格刑;制定专门的《预防腐败法》,构建行贿犯罪预防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孟子用《诗》多为引诗证己,即借《诗》来说理论事,但孟子却不再把《诗经》奉为圭臬,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变通的说法;孟子《诗》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另一有价值的命题,就是孟子提出了关于“怨”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 ,“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究竟什么是“孝”呢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 ,但是 ,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 ,我们还是可以窥知其义。《尔雅》中说 :“善事父母曰孝。”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说 :“孝者 ,畜也。”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解曰 :“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 ,“孝”是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久”、“宇”是《墨子》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称谓。何谓“久”?《经上》曰:“久,弥异时。”《经说上》曰:“久,合古今旦莫(暮)。”何谓“宇”?《经上》曰:“宇,弥异所。”《经说上》曰:“宇,蒙东西南北。”这是墨经对时间和空间下的定义。意思是:时间就是各具体时间的总和,包括古往今来,昼夜晨昏。空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第二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案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过对古代儒家义利观的吸收借鉴,从“原则”“标准”“党员个人利益”等方面,论述了正确处理党员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极大提升了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透彻性与说服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研究必需的两个基础。介绍了“公理化系统”的基本元素“假设”、“定义”、“公理”和“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简要勾勒了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到牛顿的《数学原理》、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运用公理化方法阐述理论的历史脉络,并把《论语》公理化诠释的逻辑起点定位在矛盾的量变阶...  相似文献   

15.
刘勰对“文笔之辨”的卓越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笔之辨”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从“文章”演变为“文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对“纯文学”和“杂文学”本质区别的探索过程。其中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把“学术”与“文章”区别开来,如《汉书》仅有《儒林传》,到《后汉书》除仍有《儒林传》外,又增加了《文苑传》。这就是“古之学者有二”。然后,再从“文章”中区分为“文”与“笔”(“纯文学”与“杂文学”)。这就是“今之学者有四。”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性字典,是汉字理论集大成的书.著者许慎不仅给传统的“六书”下了定义,从而开创了汉字理论的新纪元;而且首次发现、总结了“省声”,“省形”说.对汉字结构作了补充说明,并把它们总结为造字法,付诸分析《说文》部分汉字结构的实践.例如: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认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两种定义,都排除了主体的自我认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本文对主体自我认识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水部》(下称《说文》):“染(《广韵》作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 “杂”,不见于《说文》以来的字书,古籍并卜辞、铭文中也未载录,所以后世学者对“杂”以及“染”在传统六书中的归属问题解说分歧。笔者仅就所见,把前人说解摘要归纳如下: “染”为会意字。或以为从水从木从九会意,但对“九”的解释又不一致,如大徐本载徐锴引裴光远:“从木,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段玉裁以为“裴说近是。”又林义光《文源》:“九,揉也。”或以为“染”从水从杂会意,杂为朵之沩。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树玉谓杂疑为朵之(讠为),朵当同极(木乃),如柘或作泵也。(木乃)读如仍,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张思德同志的大会上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地概括了我们共产党人的队伍是革命的队伍,“完全是为者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队伍。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一宗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灵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民着想。因而,取得了人民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关于什么是数学即数学研究的对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35页)中曾有这样的论断:“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对于早期的数学确实是很恰当的概括,在《自然辩证法》(第235页)中恩格斯还作了数学的更具有普遍性的论断,“数学是量的科学”。我国数学家关肇直同志把数学定义为“研究现实世界中量的关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