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其中 ,2 0世纪 2 0至 40年代 ,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 ,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时期 ,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 ,而陈子展是最早使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学者。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四个时期 ,近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研究视野趋于开阔 ,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 ,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纷纷问世 ,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术群体 ,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江苏、广东、东北为主的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深入理解 ,随着研究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扩大 ,随着近代文学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 ,近代文学研究将显示更加美好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2.
现有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特别是元明清文学部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何在中国文学史编著和教学中,适应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改革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有:确立动态的“史”学体系;调整单一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吸收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等。  相似文献   

3.
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出现 ,是以现代学院体制和学科专业理念的建立为基础 ,并与纯文学观念的兴起形成双向互动的趋势 ,其深层动力在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知识体系的现代分化。在中国 ,由于知识体系现代转型的外发性 ,因而外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并制约着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现代发生机制 ,使中国文学史这一专属对象在进入现代研究视野之始 ,就接受了西方学术原则的规范 ;但与此同时 ,来自于本土的文化需要和知识传统 ,也推动并修正了学术界对西学规范的接受 ,使中国文学史学科成为普世性规律与地方性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中,对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一环。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在发掘近代文学史料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某些在近代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以及对近代文学分期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但却缺乏从宏观审视,以史为系统的论著,尤其是在高等学校近代文学的教学中,尚无一部材料翔实、见解深刻、阐述全面的通用教材。陈则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多年,他的新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刚一问世,便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体例的成就与不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略评张求会由华南师大管林、钟贤培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①,自199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多有好评。研究者们首先注意到了该书在文学史编撰体例上的突破,认为“组合型”体例的创造是这部近代文学史的最大...  相似文献   

6.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目前,山东省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地区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创办开发区,超越实际承受能力;二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内部机制改革力度不大;三是人员素质不适应,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四是政策标准混乱,不适当竞争现象严重;五是资金依然短缺,招商引资仍然是薄弱环节。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全省开发区宏观调控体系,对全省开发区统一管辖,双重领导,增强整体优势和强大合力;(二)加强开发区规划管理,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扶优扶强培植一批省级重点开发区,使之尽快成为全省的经济“增长极”;(三)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争创体制新优势;(四)探索多种形式,缓解资金困难;(五)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近代文学发展论纲》一鸣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之后,徐鹏绪、张俊才两位先生再次联手,又推出新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近代文学发展论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简称《论纲》)。两位学人是“客串”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现...  相似文献   

9.
近代文学:总体化的概念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是依托“近代”这一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历史概念而形成的一段文学史,就其整体的文学属性而言,近代文学并不存在一种区别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而相对独立的异质元素,其总体特征表现为对古代文学的复归。因此,近代文学并不具备文学史分期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它只是一个传统史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概念乌托邦。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国近代史及整个中国文学学科的建立构建起来的.长期以来,近代文学处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大学科之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处境一直比较尴尬.近代文学学科自建立以来,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学科建设还存在很大不足.确立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最迫切和紧要的是确立近代文学的本位观,构建近代文学的理论体系和阐释系统.今后,近代文学的研究趋向和重点可能会集中在女性文学、翻译文学和文献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朱文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①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历史灾难”无疑是指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把中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打乱;而“历史的进步”也正表现为:随着腐朽没落的封建统...  相似文献   

12.
郭英德  李文洁 《学术界》2003,(5):266-268
略微懂点文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史” ,大体上是 2 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 ,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为参照和基点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科体系 ,是一种“现代化”的派生物 ,也是一种“舶来”的附产品。时至 2 0世纪末 ,学界中人藉由清醒的反思 ,越来越痛切地认识到 ,这种“舶来”的、“现代化”的所谓“文学”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大相径庭。以之为依据来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进程 ,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征状貌 ,不是削足适履 ,就是胶柱鼓瑟 ,总之是行不通的。有见于此 ,湖北大学的王齐洲教授撰著了《呼唤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14.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读后放言黎乔桂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出版,立刻掀起了一片赞叹的声浪。我认为这部新著的主要优点有三:第一,对审美意识的强调;第二,对个性的强调;第三,对“以情动人”的强调。有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初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基础上的。1980年代初,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取得了主导地位。两者的矛盾导致述史过程中的许多分歧,但这种分歧是在认同革命的合法性基础上的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歧,还没有重大到要瓦解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依存的基础,两者在坚持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的本质区别方面,依然具有共识。但是在后革命的时代,革命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受到了质疑,从而使建立在文学革命基础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发生了动摇。许多原来被排斥的旧派小说、通俗文学、古典诗词正在纷纷要求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使中国现代文学史陷于意义混乱和学科膨胀的解体危险中。这种危机背后,其实是消费主义的文学史观正在取得话语的权力。但是这种文学史观承担不了一个民族的文学的崇高使命。能承担这个使命的还应该是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7.
早些时候,笔者曾在《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一书中写道:“对典范的尊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也许还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提倡某种文学主张,不就是往往要靠创作本身——如各式各样的选本——的示范吗?明显如陈子昂,虽无多少理论,却能以其成功的创作影响于一代文风。”我因此而疑心,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典范的演变史。前不久,读到王兆鹏《走向规范与科学》(《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1期),这才知道西方现代已有“范式批评”。于是.一面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也一面窃喜自己的想法并不孤僻。当然,库恩所谓“范式…  相似文献   

18.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指“加速”,更指“高质量”和“高境界”,因此需要方法论自觉。其中核心环节就是学界要站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方位上,明确肩负新时代根本性使命,即深刻梳理和总体反思西方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研究范式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曹辛华 《社会科学辑刊》2023,(2):180-189+241+239
当前关于民国旧体文学的研究日益兴起,但尚未有研究“民国旧体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论著出现。根据已有的文学史建构与撰著的方式,应当从历史纵观、分别横剖、综合研究这三种研究方式入手来建构民国旧体文学史。这不仅是对“五四”以来流行的文学观念的反拨与修正,也是对20世纪90年代提倡的“打通古今”“古代、现代会通”等学术思潮的回应与实践;不仅可以补充与拓展近代文学史领域,为近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还将为民国新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参照,以真正实现现代文学史专家一直要做到的“原生态”研究设想,刺激现代文学研究思维新变。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有利于诊断、发现与纠正当前文学史研究、撰著的误区,从而为现当代旧体文学史的建构以及当前“现当代诗词入史”的争论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开始摆脱史传文学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规范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二十世纪,从而显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拟从鲁迅的历史观入手,探讨《故事新编》的“现代性”。一、怀疑主义的历史观在历史观上,鲁迅持深刻的怀疑主义。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瞒和骗”的历史。他认为,中国的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华盖集·忽然想到》)。他曾这样说:“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太多,即如历史,就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