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离家出走”成为这一时代戏剧的母题,而历史剧其题材的历史性,更使得其在表现“离家出走”时,所侧重的往往是“离家”这一传统历史谱系的祛魅,即通过驱除传统文化的“魔力”,剥夺其所拥有的神性,而最终达到张扬现代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石窟瑰宝》大型灯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艺术构思、该灯组丰富内涵及制作工艺流程;回顾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源流,论证了如何把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与技巧,达到艺术美的再创造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再谈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前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的结合实例作新的探讨,认为:第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第四,对历史人物的气节要作具体分析,防止把封建糟粕当成气节加以称颂。 相似文献
6.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讲三国.大受欢迎,以致易教授的名声和人气迅猛蹿升,就像其名字一样如日中天。客观地说,易教授口才很好,声情并茂,讲得活泼生动,受到观众欢迎自在情理之中。以电视讲堂的形式对社会大众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播.尽管有的学者不以为然,甚至提出了批评,但笔者以为,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物研究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兴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57-61
历史科学的内涵特点,及史学研究的目的、任务与功能,决定了历史人物研究评价是个长盛不衰的课题。研究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和实事求是原则,并注意人物的社会价值,运用多维交叉的方法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近代人物的研究评价,则应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去考察它们的全部思想实践活动,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评价其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8.
李贽打破“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标准,以自己的是非为标准评价历史人物,具有独特的特点。他注重历史人物的功利效果,讲求原情论势以品人,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民性,反对用道德原则简单评价古人,主张用用辩证对比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方面有着丰富的积淀 ,其基本方法是知人论世 ,具体方法是因乎时、顺乎势 ,论定功过时则用略小存大的方法 ,涉及道德评价时 ,往往同历史评价并举且加以区别对待 ,或以前者服从后者 ,力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这对于今天人们评价历史人物还是有所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刘大年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历史研究的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学者们对其史学成就,已进行了不少阐述、总结和探讨,但对其历史人物评价的思想与实践,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刘大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呈现为四大特点:将历史人物融入历史情势中去分析评价、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反思,庶几将对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清廷前后期娱乐活动的考察,可以发现宫廷娱乐活动的演变趋势:一是宫廷娱乐在形式和内容上由前期的重武尚射,逐步向晚期耽于文恬的方向演化;其二是宫廷娱乐主体由男性到女性的角色转变趋势;三是晚清宫廷对于西方娱乐活动方式的心理认同和接受。而宫廷娱乐活动的演变,也影响着清朝的军事、文化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12.
13.
元代大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力图从元杂剧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院本诸戏、演出场所、宫廷演剧、艺人结社、剧本刊刻等进行一些综合探讨 ,从而在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元代大都戏剧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国内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可分为初期、爆发期、平稳发展期三个时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某些偏见和误解,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它的独特的形式、在莎士比亚整个戏剧创作中的比例和其中蕴含的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应该进一步对其深入研究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从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看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传 ,没有任何中断 ,其重要原因之一 ,是中华民族有“治史”的传统。即使如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乱世” ,仍然保持着治史的传统 ,史学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力倡导治史 ,弘扬中华文明 ,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民史记》是清末出版的英国史译著,由加拿大医师马林译自英国史学家约翰.理查.格林著的《英国人民简史》。此书并不是忠实于原著的译本,但却具有资产阶级史学的特点,并与当时的"新史学"潮流相结合,对中国的史学发展、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传播及推动立宪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身体史的研究,而头发作为人身体中的一部分,也进入我们的视野。清代剃发令、蓄发令、剪辫令的颁布与实行,都与辫发密切相关。辫发既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社会领域的多重变异。本文将辫发作为特定的历史符号,系统考察辫发与清代历史,特别是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联系,进而阐释其象征意义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国内学界围绕历史剧所展开的讨论主要经过了五个阶段,迄今已逾七十年.表面看来,这段论争史热闹有余而成效不足;实际上,它却围绕着“何为历史剧”的核心论题贡献了一个极富阐释学意义的问题域,分别涉及“历史剧是否允许虚构”“历史剧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人民群众形象”“历史剧如何体现民族特色”“历史剧如何应对影视领域的新问题”“历史剧的娱乐性会否损害其严肃性”等具体问题.借助哲学阐释学的“问答逻辑”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对这一问题域进行去蔽与还原,而且可以发现历史剧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不在“答”而在“问”的层面,例如核心概念的模糊处理、入思途径与讨论方式的单一、境外理论借鉴与主动对话意识的淡薄、重要论题的择选疏漏等.而历史剧理论建设的真正突破,有待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