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析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在不同年龄、教龄、学历等层面在压力应对方式的差异,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对155名公办幼儿园教师和179名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更多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具体来看,“31岁及以上”的公办教师比“25岁及以下”的公办教师更多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不同年龄组的民办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别。“11年及以上”教龄的公办教师比“0-5年”和“6-10年”教龄的公办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11年及以上”教龄的公办教师比“0-5岁”教龄的公办教师更多的使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不同学历的公民办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基于此结果,提出应建立民办教师社会支持制度,降低“自责”方式的使用频率;加强专业素质培训,提升青年公办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公民办教师中不同学历的独特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职大学生选用应对方式的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逃避、幻想、合理化和自责。在合理化因子上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解决问题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2)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显著(P〈0.05),焦虑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1),敌对因子年级差异极显著(P〈0.001);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以及精神病性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P〈0.05),抑郁、焦虑以及敌对三个因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非常显著(P〈0.01)。(3)自责对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合理化对除恐怖以外的其他8个因子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求助对人际敏感、抑郁、恐怖、以及偏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我们应引导高职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关注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构建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对2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分析与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应对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人格各维度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人格的外向性、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对积极应对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行事风格还对消极应对产生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直接或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人格特点和应对方式是制约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采用心理问卷对781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应对方式和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成熟型应对方式和外向性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成熟型、混合型应对方式和情绪不稳定性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在对结果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职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量表法对262名高职医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高职医学生总体上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除了在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应对方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幻想、自责方式。结论高职医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具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为了考察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作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及卡佛(C.S.Carver)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四年中,大学生的压力和应对方式总体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二和大四的压力大于大一和大三;情绪宣泄、停滞放弃和求助宗教三种应对方式年级差异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大学生之间总体压力和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年级的学生为样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应对方式相关显著,回归分析显示,人格中的神经质(N),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预测力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417名高职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进行团体施测,考察了高职生在应对方式和情绪智力两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两个因素对SCL-90各因子分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对SCL-90各因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9.
710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大学生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自评量表同时对710名地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交往等主要社会生活事件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其反映心理健康中的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应对与其反映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部分因子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压力是人们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它不仅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要承受着来自学习、感情、就业、人际关系等多种压力。通过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问卷中人际关系敏感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兼职经历等方面探讨在校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12.
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德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展德育的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始实施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从中学进入高等院校 ,许多学生由于不适应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中的特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扶困工作措施 ,为这些学生创造了解困的条件。然而 ,目前对大学生中的特困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简单化的倾向 ,社会及学校的育人环境中也存在着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学校教育工作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时应具有针对性 ,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的同时 ,要增进他们自我接纳的能力 ,以自身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来感染他们 ,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的困境 ,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法,通过对八所广州地区的高等学校体育在塑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以及心理现状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延缓心理衰老,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坚强的意志,调节消极情绪、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和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影响,应该加快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在高等学校体育课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建设效率社会与和谐社会培养健康竞争人才。  相似文献   

17.
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流形式,很多高校都在陆续开设以“幸福课”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教师传播积极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的问题、学校环境和团体制度协同合作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开发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考核问题等。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从根本上落实高校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8.
根据社会形势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现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疾病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最基础的战略支撑。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肩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三个层面剖析创新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构成,论述在创新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发、塑造和促进作用。而在现实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从传统的课堂教育革新、课外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有效的整体性政策支撑等角度,深入探讨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师生双方角色认知的差异;师生生活和生存压力增大;忽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要从教师做起,准确把握师生关系的内涵,努力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教育方式,提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的教育和引导,要关心爱护教师。进而通过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