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松《登科记考》一书最早的本子是清末王先谦的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赵守俨点校本即以南菁书院丛书刻本为底本,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一书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底本。《登科记考补正》不仅沿袭了点校本的五十余处错误,而且增加了八十余处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及其他墓志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考证,补充了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尚未记载的部分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出身者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补充《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已载之31位进士出身者的生平事迹与家族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近年来出版的唐代墓志资料,补充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尚未记载且年份确知之进士出身者二十一人,原列附考现确知年份之进士二人,年份移正、更正姓名之进士各一人.  相似文献   

5.
弘仁本《文馆词林》的祖本是唐高宗仪凤二年令内廷书手吕神福等人本许敬宗原本《文馆词林》抄写送给日本国天武天皇的礼物.根据弘仁本残卷及现行历史文献,可知唐修《文馆词林》始于显庆元年,撰者除两唐书所举的许敬宗、刘伯庄、高智周外,可能还有杜正伦、李义府、薛元超、顾胤、高若思、令狐德棻、李敬玄等人.是书选录标准一本前代旧式,而体例则有所创新,兼具总集和类书的的特点,且彰显文体源流,有足可称者.此书的修撰是高宗朝再兴文治的开始,它见证了武则天是如何利用弘文馆学士为自己夺取皇后宝座而摇旗呐喊的历史.许敬宗正是因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晋身侍中、监修国史、郡公,并领撰《文馆词林》的.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高质量的教材,但也难免存在一些欠妥之处。本文对该书应注而未注的部分字词进行了补注,对部分不当的注释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7.
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是目前国内颇有影响的高校教材.文章对其上册19个注释疑义进行了阐释、修正.  相似文献   

8.
《异苑》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笔记小说 ,久受重视。中华书局刊出范宁先生校点本 ,甚便读者。由于此书向乏善本 ,可资旁证的参考材料也不多 ,校点尚有可商之处。本文针对标点方面存在的“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误断”、“句号逗号不当导致层次不清”、“叙事语误为引用语”等四类问题分别举例并提出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9.
从相关文献中辑出为《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所遗之宋诗,计有一百则,聊作补遗。  相似文献   

10.
 《全明词》和《全明词补编》的出版,对明词研究十分有益,只是疏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本文指出其中部分疏误,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补辑《全明词》和《全明词补编》未收的明代女作家词作63首。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人本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公元9世纪至15世纪中东、中亚出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在中亚、中东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推动下,公元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才出现了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纸的文艺副刊长期以来都是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出现的,“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是中国报纸副刊百年发展中所逐步确立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报纸文艺副刊的发展却也日渐式微,甚至开始走向衰亡。在新的传媒时代,报纸文艺副刊这棵老树想要重发新芽,焕发生机,就应当寻找新的生存阵地与多样变通方式,而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给报纸文艺副刊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学院派文化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学术气象、文化意味、学院气息是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出版过程中,学院派知识分子的执掌、大学学生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它们的学院派文化特色。对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对学术思想的启蒙则体现了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对学术繁荣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学文献,它保留了大量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目录。今天,许多《汉志》中收录的文献或亡佚,或内容出现衍、脱、讹、倒等现象。出土简帛、木牍中有不少古代文献,对《汉志》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个方面都有不少补证。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家实录传统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传统。司马迁本没有文学性的考虑,也没有后世所谓的文学观念。他只是努力将人物写活,抓住人物的精神,从人物的活动、人物在事件中表露的性格及心理,揭露出历史变化的内在因素,并由此表现他对历史的评判。但如何将人物写活,生动,有精神,这本身便开创了纪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深刻的历史思想和过人的史识,使得他的人物传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高度,这个历史思想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所运用的文学写作手段,亦从此生发。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正应从此处去深思。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狄青的性格被俗文学作者不断地加以取舍、夸张、渲染,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向传奇过渡的改造过程,狄青的历史形象逐步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狄青事迹本身的奇特和俗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和神秘色彩是历史人物发展成为文学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狄青的性格被俗文学作者不断地加以取舍、夸张、渲染,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向传奇过渡的改造过程,狄青的历史形象逐步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狄青事迹本身的奇特和俗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和神秘色彩是历史人物发展成为文学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先生认为文史不分的内涵在于:文对史的补充(即以文学的开放性想象来弥补有限史料的空缺之处)、文对史的揭示(即以文学作品中虚拟的真实来揭示史书的隐晦之处)、史对文的校正(即以严谨的史学来对过于文学化的历史想象作一定的纠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史互释或者单纯文对史的润笔的作用。这样文的作用就得以空前彰显和提高,同时在这种背景下,史的精髓与内涵也得以充分挖掘,两者内涵皆获得了一种真实且充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德国文学的研究在看似散乱中却隐含着一条主线:通过对歌德、莱辛、施莱格尔兄弟等代表性作家的研究,重点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的几个亮点,勾勒了该时期德国文学发展的主线;《大公报.文学副刊》传播与研究德国文学的主要原因是18———19世纪的德国文坛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探讨的某些问题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坛所关注的话题;《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德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其歌德研究对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对研究对象要整体把握和全方位阐释,二是重视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构建知识谱系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