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变革思维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即实现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由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由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由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系统论方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过去30多年中国新闻系统或新闻领域的结构变迁历程。对新闻系统结构变迁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描述与阐释:从"三足鼎立"到"四足鼎立"的媒介形态结构变化;"一元"职业传播主体到"三元"公共化传播主体(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与非职业、非个人的传播主体)的生成;收受主体结构出现分化,从一体化的大众到大众、分众、个体(个众)的共存;传播内容结构由政治、经济为核心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新闻系统的核心关系——"传播收受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关系的转变。并在余论中解释了结构变迁对未来新闻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即实现由片面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由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5.
海外汉语热已持续升温,势不可挡,但热中有忧,理应冷静面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应具有全球视野、开放创新理念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在传播理念方面,实现由"以我为主"向"主体间性"传播原则的转化;在传播内容方面,实现由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向中华现代文明传播的转化;在传播方式方面,实现汉语由语言教学向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的转变;在传播取向方面,实现由强势话语传播为主向柔性话语传播为主的转化;在传播路径方面,实现由单一平台传播向立体化传播的转化;在传播层次方面,实现由文化软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体融合催生"平台媒体"的出现,媒介功能亦迅速泛化、转型。媒体融合不仅融多种媒体于一体,甚至打破新闻媒体与其他政府、行业等信息中心的界限,建立起跨媒体,乃至跨行业的融媒体中心,并把新闻传播、舆情监测、政策宣达、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区交互等多媒介功能和多种用途融于一体,向各类机构组织和公众提供多功能服务,担负起全方位资讯服务的"全媒体"角色。传统的新闻传播正迅速向资讯传播转变。因应这一趋势,对融媒体产业链的全链条管理已经提上日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与资讯搜集、仓储、整理、分析、传播等各个环节全面对接。从新闻理论到新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正在变得丰富而生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亦初显形态,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刚性约束的基本国情。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呢?其根本路径就是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生产方式由租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消费方式由奢侈浪费型向适度合理型的根本转变;思维方式由主客二分的知性思维向主客一体的辩证思维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向交往领域发展,重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的共在性教育目的并提供出师生沟通的有效机制。因此,为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进行以下转变:由枯燥的独白式教育转向生动的对话式教育;由晦涩的话语霸权迈向明亮的心灵沟通;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到完整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思维方式、世界观、文化价值取向、主客体关系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文化范式向生态文化范式转型的主要内容。现代思维方式是一种立足主体的理性思维,生态思维则是古代直觉体悟思维与现代科学理性思维的结合;世界观的转变表现为由机械论向建立在复杂性理论基础上的有机整体论的转变;现代文化价值取向是一种立足于人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生态文化则从人与自然的双重视角选择文化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同发展;主客体关系方面,由主客二分、主客关系工具化向主客体协调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