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
儒侠互补,首先,它只体现在部分士大夫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品性上,特别是在儒道释思想无法应付外在的强大挑战时,这些士大夫的侠气质就会被大大地激扬出来。其次,它表现为上层雅文化与下层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从而构成了总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再其次,这种互补并不集中显示在系统的思想观念上,而更多地表现在文艺中,凝聚在文学中的“侠”形象上。 相似文献
2.
徐兵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327-328,349
王之道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本文综合考察了各家观点之后,通过辨析,我们可以明确王之道籍贯乃南宋无为军无为县开城乡,即今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 相似文献
3.
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牟钟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6)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其中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多元互动的良性机制。三教之间的互动及其内部哲学与宗教的互动,使中国人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理性与神性之间可以从容选择;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自由来往,形成中庸、平和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文人的儒侠互补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正道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
在唐代,儒侠互补是文人普遍的意识。但它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初盛唐时期侠的意识占据上风,以侠对儒的主动补益为主,文人积极地、有意识地延侠入儒、以侠补儒。这种内儒外侠的形式,确保了文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的平衡;中晚唐时期,侠风变质,儒家意识得到加强,以儒对侠的改造为主,文人不断引儒改侠、以儒并侠,李德裕义化侠的出现是唐人改造的最终结果,从此侠文化也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5.
内圣与外王是一以贯之的,此"一"即为诚;内圣外化为外王,则个人的仁义道德就外化为礼乐制度;以德配天,德以民心显,故民重君轻;实现外王之道要圣人居君位,将善性通过权力架构推行于天下,由仁人之心到仁人之政;仁人之政的步骤由富之到教之。 相似文献
6.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4,(4)
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现实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儒家和法家的斗争。儒法之争,是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的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这一斗争一直影响到现在,继续到现在,还会影响到将来。长期以来,由于历代反动派大摘尊儒反法,儒法斗争的历史完全被歪曲、颠倒了。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法家被诬蔑为“暴君”、“小人”,而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儒家却被吹捧为“圣人”、“君子”。党内机会主义路线头子王明、刘少奇、林彪一伙以及苏修叛徒集团和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之流,为了破坏无产阶级革命,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也都大肆吹捧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7.
开封师院历史系调查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4)
今年暑假期间,我们到许昌一带就曹操的屯田问题进行了调查。从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和民间传说、歌谣中,我们对于曹操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推行屯田制的历史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我们调查到的一些情况和体会,谈谈曹操的屯田制与当时儒法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广西大学机械系大批判组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2)
两千多年来的儒法斗争,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机械科学的发展。今天我们研究机械科学领域的儒法斗争,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我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深入批林批孔,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发明创造。远在三、四千年前,就已使用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和原始的纺织机械。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总结了劳动人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社会和谐理念是自然型的,与儒家的伦理型和谐理念形成了对比。但从比较的视角来看,道家与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在忠信、贵和、民本、风俗淳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是直接相通的。道家主张的自发式秩序、柔性秩序、生态文明与儒家所体现的教化性命令式秩序、刚性秩序、礼乐文明相反而相成,形成互补性结构,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和现代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87-296
重新疏理中国的学术源流是当今中国学人的重任,道儒法的关系是其中绕不开的主题。从老子与孔子、严君平与扬子云这两对师生来看,道家似乎可以完全并入儒家的范畴,道家更像位于儒家学问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或者是儒家不得其时时所选择的隐退生活方式。法家则是从道家脱胎,为道家的一种衰败形式,儒家在返回道术未裂时的整全学问之后,或许可以从道家或者说儒家的进深学问中得到更完备的法学。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明清之际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进步史学家和进步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他的整个法家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的政治路线的。”一种文学理论或文艺思潮,作为艺术实践的指导,它总要受到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制约,并且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王夫之正是在深刻批判后期儒家唯心主义反动思想宋明理学的斗争中,在深刻批判复古守旧、借古非今、分裂倒退的儒家反动政治路线斗争中,产生了他的法家唯物主义的进步文学思想。王夫之在文艺理论方面对于儒家思 相似文献
12.
韩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58-61
郭店儒简主要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作品 ,其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与孔门后学的分化有密切关系。本文试析了儒简儒法融通的主要内容 :礼乐与刑法并举 ,劝赏与刑杀并用 ,德治为主和刑罚为辅。儒简的儒法融通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思想史上早期儒法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楼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5)
先秦儒法斗争,在各条思想战线上都有激烈的交锋,文学战线也不例外。但过去一些中国文学批评史,独尊儒家,不谈法家。例如荀况,被认为是儒家传统文学观的奠基人。有的甚至鄙薄“法家者流,诋诃文学”,并引《商君书》、《韩非子》中的个别句子为例,不作具体分析,下了片面性的结论。先秦文学战线的儒法斗争,就这样给一笔抹煞了。这是历史的颠倒,必须把它再颠倒过来。一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在这个具体环境里,哪一个阶级的运动是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先秦时期包括春秋后期和战国。春秋后期,奴隶制崩溃,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 相似文献
14.
吴凡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8-32,41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都不反对忠孝道德,但是二者在忠孝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体现在人性认同上。儒家以人性善为其忠孝观的理论基础,法家的忠孝观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在忠与孝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忠孝合一,法家认为忠孝相互矛盾;儒家持相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臣、父子的权利与义务,法家持绝对主义伦理观,强调君、父的绝对权威;在忠孝道德的实现方式上,儒家主张道德教化,法家提倡法律强制。 相似文献
15.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1)
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法家代表人物,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行法家路线,同儒家大族进行了尖锐、激烈的斗争。曹操和诸葛亮,就是这一时期法家的杰出代表;刘备与孙权,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与执行了法家路线;其他如郭嘉等人,也是比较著名的法家。法家代表人物的出现和法家路线的先后推行,逐步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恢复与发展了社会生产,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气焰嚣张的儒家路线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学者师商(鞅)、韩(非)而上法 相似文献
1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0-162
公孙弘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以儒生身份荣登相位之人。他居相位之时,上书请立太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又不是单纯的儒家,他的思想中又渗进了不少法家成份,他以儒术缘饰文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成功地应用于国家治理,他的思想对西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师院数学系七二○三班理论小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1)
我们伟大祖国的开化史,处处闪灼着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灿烂光辉。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数学方面,对于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卓越的贡献。数学,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门有力工具,和其他科学一样,有一部在斗争和实践中发展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给予数学以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纵深发展,肃清反动的孔孟之道对于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在内的阻碍和破坏作用,正确评价法家思想的进步作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杨梅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332-333
秦始皇是集大功与大过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有人认为他乃"千古一帝",也有人认为他是祸国殃民、贻害万年的"罪魁祸首"。而认为始皇是千古罪人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否真的罪不可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试从儒法之争的社会背景与角度去分析焚书坑儒事件,从而得出与传统观念不太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儒佛互补: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个性。甲申之变发生后,岭南的士子纷纷“勤王救国”。当清王朝逐一平定各南明小王朝之后,岭南士人又纷纷选择出家与“殉道”两条道路。究其内在的思想动因,除了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全面熏陶之外,与岭南地区长期以来佛教文化的浸染及基督教文化的渗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岭南士人在特殊背景下选择出家,与传统士人“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有很大区别,确定地说,应当是“儒佛互补”。而“殉道”的行为,当是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公元前1027年姬姓部族首领们夺取子商部族的王位,建立了周朝.此后100年间,姬周部族成员及周朝统治的支持者以愈益富于自我反思意味的论据为这一行动辩护,终于达到对这一事变之意义的完满理解.周朝先王们提出了一个论证其统治权的道德基础的理由.周公则论证了大臣在辅佐君王保持与弘扬道德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仲尼劝勉人们通过学习修养而臻于内在道德完善,以便有助于维护道德的统治.孟子和荀子强调为了保存先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