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伯林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区分,其实质在于将自由界定为一种不受外界干预的生存空间。鉴于自由不仅是对一种不受干预的社会空间的保障,而且也是一种不受干预的操作手段,因此作为终极价值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并非必然产生冲突,筑基于价值多元主义之上的消极自由可以容纳积极自由。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对自由概念的探讨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赛亚.伯林在理清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自由的含义的基础上,将自由区分为"免于……的"消极自由和"去做……的"积极自由。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是伯林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基于伯林的著作文本,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内涵、划分以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试图探讨伯林的自由观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4.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史尤其对自由主义思想史的研究之中。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认为:消极自由意味着不被别人干涉,不受干涉的领域越大,人的自由也就越大;而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个体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人自身应当拥有自主性就是积极自由的主要含义。积极...  相似文献   

5.
伯林式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实质是形式化自由与实质性自由的区分。这个区分将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由的限制奈件中排除,实际上切断了自由与能力之间的概念联系,由此带来的一个推论是:贫困只是自由的手段的缺乏而不是自由本身的丧失。一旦我们重新将社会经济因素引入到自由的限制奈件,自由从一个形式化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实质性的概念。在积极自由的意义上,贫困可能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一种不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自由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是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主题。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人的自由丧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支撑文明社会起源和进步的理性对感性的压抑和控制。理性要求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社会元素都整合起来去实现由技术所决定的效率目标,从而,本应是目的的人却成为实现外在于人的目标的手段。而物质化的感性则把控制和获取外在物质世界的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的生存意义的标准,这又必然导致人成为外在物质世界的奴隶。因此,人的解放的关键在于恢复人作为真正感性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感性革命——借助于审美,在未来实现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  相似文献   

7.
学界在谈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时,往往只关注其叱咤风云的"三界革命",而忽略了他后期与文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考察这些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文学观念前后期的巨大反差,呈现出鲜明的从功利到审美的发展路向。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流变,既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也是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8.
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个自由概念进行了区分.他将消极自由定义为个人行动不受他人干涉的区域;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和选择是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己的因素所决定.与此同时,在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伯林激烈地反对积极自由理论.本文拟在辨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伯林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予以力所能及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少数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了区分。虽然他们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上与伯林的阐释基本相同,但对二者的态度与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截然有别。张申府与吴恩裕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为偏爱积极自由。张佛泉把自由分为两个指称,他虽然极力抨击积极自由,但也认为第一指称下的自由与第二指称下的自由并不冲突,二者毋宁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0.
本杰明.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划分,是以赛亚.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划分的直接理论渊源,并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是当代西方各种自由观分歧的焦点,而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自由与道德、自由与能力、自由与市场三个方面.这两种自由观各有得失,消极自由主义者所确立的物理主义的自由观虽然实现了客观性和道德中立性,但它不过是一种对个人价值、基本利益和需要漠不关心的"流浪汉式"的自由观;而积极自由观虽然关注权利、财富和机会的分配制度,但它是一种求助于人性论和价值观的高度规范性的解释方式,难以使自由主义成为客观的"科学".最后,文章指出了双方发生理论分歧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以赛亚·伯林和黑格尔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作为政治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自由"都有着自己重要的阐释。以赛亚·伯林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种区分和阐释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被普遍接受;黑格尔则认为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并从形而上的角度区分和阐释了三种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社会自由。两者在出发点和阐释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是当代西方各种自由观分歧的焦点,而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自由与道德、自由与能力、自由与市场三个方面。这两种自由观各有得失,消极自由主义者所确立的物理主义的自由观虽然实现了客观性和道德中立性,但它不过是一种对个人价值、基本利益和需要漠不关心的“流浪汉式”的自由观;而积极自由观虽然关注权利、财富和机会的分配制度,但它是一种求助于人性论和价值观的高度规范性的解释方式,难以使自由主义成为客观的“科学”。最后,文章指出了双方发生理论分歧的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审美现象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审美精神的深层动因,它既是对自由向往的精神表达,又应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之上有它深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对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探讨过程中,关于密尔的功利主义理论对功利与权利的道德诉求,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密尔的权利理论主张人拥有受尊重的一些权利,这种主张常常与义务论道德理论架构相关联,从而背离了其所致力于阐述和辩护的功利主义精神;二是密尔功利主义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为最终原则,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他人正当权利的侵犯,从而导致密尔功利主义在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理论张力。事实上,密尔功利主义理论能有效地避免了以上两种理论困境。他对功利和权利的道德诉求在理论上是融贯一致的,其道德权利理论采纳的是一种依照道德常识的,以功利和自由为旨趣依归的间接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伯林划分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概念不足以涵盖人类对自由的理解与感受。根据历史上思想家们对自由含义的不同界定,自由从概念上应分为内省型自由和外缘型自由两大类,而后者又可以分为守卫型自由、发展型自由和依附型自由三种。伯林所界定的消极自由可以归于守卫型自由中,而积极自由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分属于内省型自由以及三种不同的外缘型自由中。  相似文献   

18.
调解人行为模式:在消极中立与积极干预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解人中立不是任由当事人自由角力的消极中立,调解人干预也不是剥夺当事人自治的积极干预.调解人恰切的行为模式应当处于消极中立与积极干预之间.一方面,调解人的价值观可以适当渗透于调解过程,帮助当事人达成互利共赢的和解方案;另一方面,调解人的力量可以适度介入调解过程,平衡当事人间的力量关系.但不论是价值观渗透还是力量介入,都会将调解人置于偏离中立的伦理困境,而缓解这一困境的策略则要在实践知识中探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元宇宙在游戏与社交领域的发展,隐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元宇宙的数据运行机制不同于互联网,隐私数据的共享会进一步模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同时还会产生社会工程攻击和骚扰等新的隐私风险。面对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风险,本文对比分析了隐私的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结合元宇宙的技术逻辑,探讨了消极隐私应对元宇宙隐私风险的不足,积极隐私在元宇宙隐私保护中的优势与必要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利于平衡隐私价值和数据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消极隐私保护为基础,以积极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元宇宙隐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对功利主义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批评 ,然而 ,面对这些批评 ,功利主义并非没有回避的余地。罗尔斯由此提出的正义优先于善、自由优先于功利等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实际上 ,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都有一定的适用限度 ,优先性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