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当代散文批评是批评者对当代散文的阅读经验的反思。批评者在散文话语批评的角度上可以推进当代散文批评,并使当代散文理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古代散文批评范式的演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古代散文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这一时期古代散文批评范式演变的总结 ,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批评标准和方法模糊不清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中国现代散文观念的演变,结合时代、社会背景,评析散文理论批评各阶段的态势、特征、成就和缺失,并对此作出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作为理论批评家的梁实秋 ,他的散文理论批评颇富真知灼见 ,是他整个理论批评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对五四以后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与自由主义政治取向使他的散文观存在明显的局限 ,使他对某些散文家特别是鲁迅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偏颇。有的研究者认为 ,他到晚年很后悔当时的看法。其实不然。梁实秋 60年代以后的《关于鲁迅》等文章表明 :他对鲁迅及其杂文的评价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文学批评理念是辩证全面的文学本体论。它承认文学作为本体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在他的批评活动中,贯穿着高度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充沛的现代观念,并因此而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朱自清的批评理念、批评方式和具体批评三者之间是多边互动与互渗的。朱自清在不失批评本职的前提下创造了美文式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媒介批评由学理性批评与非学理性批评构成。前者是一种充分理论支撑着的批评,是媒介批评的主体。它可分为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两类。这样的区分,描述了运行着的学理性批评的两个基本向度与模式。近期学术界的某些举动所体现出的观念,似乎涂抹了界内批评与界外批评的边线,但这至少现在还缺乏让多数人接受的理由。非学理批评常常表现为印象式情绪化的点评,大多经不起深一步的追问  相似文献   

8.
王兆胜的散文研究具有起衰振弊的作用,其散文批评有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平淡宽容的个性化批评风格,飞扬灵动准确精彩的语言;其散文理论研究有深刻鲜明的问题意识,开阔的研究视野,努力进行“史”的建构,致力于走科学、规范、严谨、创新的散文研究之路。王兆胜秉承以自然为本位的文学观及“尽善尽美”的批评观。  相似文献   

9.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在不同文体中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批评、散文批评、词学批评、戏曲批评、小说批评的渐次运用中;二是在集中运用方面的承传,这主要体现在钟嵘、张戒、王世贞、吕天成、祁彪佳、陈廷焯、金圣叹等人手里.上述两方面,从不同侧面映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发展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由于表现主题的丰富多彩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朱自清“文艺性”散文的主题表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总之,朱自清的文艺性散文不仅展示了精微广大的世界,而且折射出其思想的幽微复杂。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建立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诗文评传统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朱自清称之为"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朱自清主张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清理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认清其理论性质,梳理其理论系统,但也认为,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应该不忘中国文学批评的本来面目,要还原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问题、范畴及其历史脉络,用中国的理论间架来论述中国文学批评,而不用西方间架。他的《诗言志辨》等著作正体现了借鉴西方与本来面目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品评文艺的过程中秉承的一贯宗旨即是以人格定艺格。他评诗文如此,评字画亦毫无例外。他论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工拙、技法层面的问题,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体之人格。人格过人则不复论其工拙,人格不佳则文艺作品再精工其格亦属低下。朱熹在论及书法与主体关系时大抵涉及两个向度,即以人论书和以书观人。而书格与人格的统一性又影响着朱熹对主体修养与创作心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我”体现为一种普遍性的营构形态,而《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里“我”又很特异,它们是一种叙述人设置,目的是为了在作者和文章内容之间起某种程度的屏障作用。这种叙述人设置充分体现了朱自清散文中的“技术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的施莱尔马赫或加达默尔所构建的诠释学体系相比较,荀子的批判理论可谓既符合诠释学的一般标准,又具备自身的独有特质。荀子及施莱尔马赫等人均认为主观成见的存在是诱发误读的根源,但他们避免误读、处理成见的方式却各有差异;同时他们还都相信,任何理解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某种正当成见的参与,但对于这种正当成见的规定,各家也不相同。荀子理论系统中的正当成见是其所谓“道”,虚一而静是理解者确立“道”的具体方式。在诠释《诗》、《书》典籍和百家之言的过程中,荀子实践了他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