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微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24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2.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冰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3.
高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6):85-87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新兴"被"字结构中"被"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与传统"被"字结构中的"被"一样,都是介词。与此相关,本文讨论了新兴"被"字结构的语法单位性质,认为它是短语而不是词。 相似文献
4.
5.
《朱子语类辑略》含介词标记差比句甸式丰富.有介词标记“于”“如”“似”“比”.各句式使用范围和频率的不同,反映了《朱子语类辑略》差比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石微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16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7.
车竞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使”的词性是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使字句”的关键,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动词说、连词说、虚词说和介词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使”的语法特征见仁见智,其次是对“使”的词义虚化认识有别。质言之,从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分析上来看,“使”应为介词 相似文献
8.
9.
"V+向+O"和"V+往+O"格式中对动词V、宾语O以及格式所在主谓结构的主语的不同选择,都可以最终归因于介词"向""往"的语义性质及路径图式。"向"和"往"的路径图式是"向"对起点有所依赖,并突出其"路径",有可能要表示终点;"往"的起点是不突出的,凸显的是"终点",但蕴含着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春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138-141
拉祜语差比句的肯定式有单标记和双重标记两种标注方式,否定式直接否定比较结果。从历史发展看,拉祜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是"自源标记",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方位词语法化而来,另一是由程度副词语法化而来。二者能共现在同一差比句中,相互间存在互补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1.
鲜丽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Z2)
把字句是汉语的重要特殊句式。近十几年来,学者们多注重其语义结构和语境语用的研究。本文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分类来考察把字结构中的“了”。 相似文献
12.
13.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相似文献
14.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15.
张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0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及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认为致使性"得"字补语句有两个来源:一是致使义"得";二是词汇手段使动用法衰落,使成式出现。特别是隔开型使成式和"V+使令动词+C"用法的出现,给致使义"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句法位置,从而促发了致使性"得"字补语句的产生。而从生成语法轻动词理论角度来看,致使性"得"字补语句中的"得"可看作使役轻动词。 相似文献
16.
李冬英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1):87-89
“于”在《诗经》中用法很复杂,可归纳为五种用法,尤其以动词、介词、助词为盛,其中介词居领先地位,又分为引进动作的处所、时间、关注对象、涉及对象、专注对象、主动者六类。 相似文献
17.
胡彩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6):83-87
此文从一个新的语法现象——介词“搁”的出现入手,分别探讨了动词“搁”和介词“搁”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对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过程、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同时分析动词“搁”虚化为介词“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韩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6):112-115
章太炎提出“变易”“孳乳”两大条例,黄季刚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综合考察相关论述,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这一条例的性质和“变易”“孳乳”的区分标准,而且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考察同源字和同源词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郑宏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3):98-101
从表处置、表工具、表伴随三个方面阐述介词“将”的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描述“将”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过程,希望对介词“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火玥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8-140
“比”字句肯定式的教学一般出现在针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汉语教学的基础阶段。本文试从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角度探讨“比”字句肯定式的教学策略,侧重于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的研究,更侧重于课堂教学内容顺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