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美国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的女性诗歌贯穿着一条隐蔽的寻找女性作家身份的伦理线,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主体经验和美国父权诗学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伦理机制。以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为支点,分析摩尔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不同阶段对伦理身份诉求所作的种种努力。指出,热衷“男性性别扮演”的家庭伦理环境和“文学是男性领地”的社会伦理环境是诗人陷入身份焦虑的伦理根源;摩尔拒绝“天使”的身份,坚信女人要“带刺”来发起反抗与自我保护,也要如同“变色龙”合理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摩尔晚期诗歌所彰显的谦逊与大爱是其在宏大文化语境下的自我和解,昭示出一个女诗人对个人理想、气质素养与独立自由精神追求的高度伦理指向和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3.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4.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相似文献   

5.
6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庭问题日益严重,出生率急剧下降,离婚率直线上升,性解放极度泛滥,家庭观念日渐淡薄。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美国社会各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如民权运动、新女性运动、性解放运动、开放同性恋运动、离婚法的放宽等政治因素;移民和美国家庭的流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过多地“接管”了家庭职能等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新教思想、文化传统、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因素。这一切历史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美国“家庭革命”的苦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知识经济中,教育交流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国内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美国社会在对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许多做法就很值得国内借鉴。宽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美国,道德教育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教育(也叫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等。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公民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认为如果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对自我…  相似文献   

7.
“因病获益”,是一种目前尚未被普遍认识的、不成熟的的自我防御机制。但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却发现:一些挫折情境中的中学生,往往不自觉地“偏好”运用这一机制,其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心理冲突,反而给他们的身心和家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而,宜主要采取:引导中学生认识这一自我防御机削的自我欺骗性和引导其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系统等措施,帮助他们有效地消除“因病获益”的自我防御机制,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利用视角变异,生动地描写了“父亲”鲁宾逊在死后重新审视自我和父爱,逐渐理解和修正父亲角色,进而重塑父亲形象的亲情变化过程,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折射出黑人父辈必须正确面对且亟待解决的教育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9.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互动与自我-米德的互动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动与自我一直是西方许多社会学者探讨的核心概念,并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美国社会学者米德的互动主义思想进行了剖析,阐释了米德的“自我”概念,解读了米德的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社会互动形成“自我”的机制。对教育领域如何借鉴米德“互动”与“自我”这两个概念指导教育实践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市场化激荡下的后乡土社会情境中,农村养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并面临养老空间和养老边界的变动。“少子化”和社会流动的现实使得农村老人脱离代际寻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现象愈加明显,老人“牺牲自我”而维护家庭延续的责任伦理较为突出。同时,家庭结构从复杂化逐步向简单化发展,养老边界呈现出从家庭到自我、家庭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溢出与重置现象。在此背景下,需要将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纳入决策分析,关注“老人农业”这一自我养老实践形式,并扭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各自的研究视角,把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变迁与横向空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分化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4,(11):22-23
“第一家庭”、“第一夫人”、“空军一号”、“海军陆战队一号”……当奥巴马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后,这一切随着他住进白宫,随身改变。  相似文献   

13.
当年,在美国为了要回女儿,贺绍强和罗秦携手走过了7年的漫长诉讼路,经历6次庭审,5次败诉,最终由田纳西州高等法院终审裁定,贺梅的抚养权归亲生父母所有(详见本刊2008年6期报道),贺绍强也因此获得了美国“2007年度父亲奖”。2008年春节,这个在美国历尽了干辛万苦终于破镜重圆的家庭回到了祖国。如今,这对“明星夫妇”的家庭再起波澜——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缠足被当作损害女性身心健康乃至国族衰微的祸首的观点,只是“他者言说”,缺少缠足女性的“自我言说”与切身感受.通过对山东淄博地区缠足女性及其亲属的调查研究,并对缠足女性的“自我言说”进行挖掘,来展现缠足对女性身体与日常生产劳动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当地缠足女性早年主要从事各类家庭劳动,而非农业劳动,这既是对传统性别分工的遵循,也证实了缠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化劳动时期,缠足女性被动员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始承受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并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正统派”占据了美国外交史学的主导地位。“正统派”是对“国家主义学派”、“宫廷史学家”以及“现实主义学派”三大学派的笼统称呼。这些外交史学家对美国外交史及现行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或极力美化辩护,或予以激励批评,但无一例外,都从对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以及他们自我定义的美国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这一立场出发的。同时,他们的方法论也存在着视野狭隘、系统化解释模式不足,以及史料运用上对官方档案的迷恋等缺陷。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继续塑造着正面和反面两种极端的中国人形象。这两种形象,既承担着美国对“未知”中国的猎奇式想象,也负载着美国对“已知”中国的焦虑与担忧。这一双重想象的背后,是美国对自我完美性的想象性确认与捍卫。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不谙世事,他们错走了人生第一步;因为桀骜不逊,他们又被称作“问题少年”。为了让这些曾经犯错的孩子不再成为家庭的负累、社会的“另类”,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创造性地建立了珠江青少年成长基地,使这些深陷迷途的孩子重新找回了自我。  相似文献   

18.
孝慈精神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慈”精神,重视父慈子孝。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经历了痛苦的历史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更是从政治上、制度上、经济上推动了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而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因素的强调也同样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形成碰撞与冲突。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慈”精神应当成为有益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本文试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对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三代女人作为父权和主流文化的“他者”的经历进行分析,探讨她们是如何在双重边缘性境地中认识和找回自己的身份,发出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20.
学东 《市民》2006,(6):10-10
5月25日,陈水扁女婿赵建铭因涉嫌“台湾土地开发”股票内线交易案被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收押禁见。针对“附马”赵建铭和“第一家庭”的调查,可以说是台湾地区政党轮替以来,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