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高举革命民主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富强耗费了毕生精力。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事业遇到过无数的困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和失败,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这是一条荆棘的路。在这条路的尽头,孙中山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方才找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个革命的方法,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郑应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至今已六十周年了。这次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合作。经过两党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仅仅两三年内,使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一次国共合作能够实现,首先是由于共产党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孙中山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孙中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家,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他整整奋斗了四十年。在斗争中,他长时期以来都是效法西欧北美,但在晚年却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怎样解释孙中山这一重大转变?在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十周年,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今天,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一切真正尊敬孙中山,关心中国革命事业的人,具有显然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较早接触和研究社会主义、并试图以此拯救中国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主义观不仅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他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主要思想基础。了解和认识这些观点,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孙中山的学说及其历史地位;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我们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适时地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六年内便将一个庞大的清王朝根本推翻 ,主要是由于清王朝腐朽昏聩已达极至、统治根基彻底动摇以及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强大冲击这两种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同时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孙中山实行的革命政策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反清革命斗争中 ,孙中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策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 ;以武装割据和实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作为革命的主要战略战术 ;以反满、统战作为主要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相关研究成果多、起点高、难度大。但或许因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斗几乎都发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学界对上海这个通商大埠之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乏人问津。以上海为入口,走进孙中山的世界,从城市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孙中山,审视这一对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人一城之间的关系模式,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民生主义?孙中山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又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①可见,尽管民生主义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孙中山首先是把它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政治思想学说提出来的。对此,从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也可以得到证实。也正因为如此,民生主义不仅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对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承继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③,进一步了解民生主义,特别是它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本文对这一学说的形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团结联合思想,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考察孙中山团结联合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早在孙中山的青年时代,在他“改良祖国,拯救同情之愿”的思想初步形成的同时,团结联合思想也开始萌生。1882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国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向国人宣传:不能坐视贪官污吏统治中国,只要人们“靠着结合的力量”,就能改变自身的地位。在中法战争中,中国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对此,尚无人提出异议。那么,孙中山革命开始的具体时间又在何时?论者的见解就颇为参差了。笔者不揣冒昧,拟就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冯玉祥执行三大政策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社会科学》1989,(6)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研究他的论文和专著很多,但对他执行三大政策的动机似乎都缺乏可信的分析。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妥当与否,敬请史学界同仁公论.一冯玉祥联合苏联,主要是以求得军事援助为目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给这种联合带来极大的脆弱性。当冯急需苏援时,就联苏;当冯不需要苏援时,就不联苏,甚至反苏.1924年10月下旬,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囚曹琨,逐傅仪,建立了国民军。英美日帝国主义国家仇视中国革命,不但不予国民军以援助,反而迅速促成奉张、直吴等反动军阀重新和好,合力攻击国民军.对外无所依恃的国民军武器缺乏,经济困顿,被破一步步地退向地瘠民贫的大西北.陷于四面楚歌之中的冯玉祥,在张家口发出了寻友求援的紧急呼吁:“中国的目的只是争取自由平等,谁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谁就是我们的朋友”。① 相似文献
14.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友。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他热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苏俄,赞扬工农运动,推动孙中山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没有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贫困而又落后.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近代中国任何进步的、革命的阶级、集团和个人都必须承担这桩历史的使命,而一切真正的社会变革则定要以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先生(1866-1925)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孙中山先生又喜爱文学,有过文学创作,并对文艺问题有他独特的看法,这方面的情况,许多人并不了解。值此孙中山先生诞生130周年之际,我想专门论述一下孙中山的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一)有关文艺问题,孙中山先生没有系统的论著,只有对个别问题的意见,但从这些意见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文艺思想。孙中山先生熟悉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优秀遗产有很高的评价。他在《诗学偶谈》(1918年)中说:“中国诗之美,逾越各国,如三百篇以遗患未…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一生为民族独立和祖国振兴,进行了艰苦的奋斗。他高尚的思想,宝贵的品质,光辉的业绩,为世人所景仰,不愧举世瞩目的一代伟人。他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对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为中国近代化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起了开拓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18.
19.
20.
理念引导思路,思路左右行动,行动决定出路。我这里讲的思维、理念,主要是和大家一起学习、贯彻省委提炼出来的要求全省上下努力形成共识的三大理念。一是“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这14字理念,既为全省三大共识之首。也位列我市12条理念之冠,内涵丰富深刻,充满辩证思维,体现了科学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现实和战略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