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牧林 《云梦学刊》2004,25(3):73-7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独特个性和魅力的作家。她的身世经历、心灵积淀与文化熏染,使她善于人生之思,在她的文本思想和处世态度中显示出耐人寻味的庄玄色彩。  相似文献   

2.
杨绛先生的散文《读书苦乐》和现实中读书生涯,彰显了她一生勤于读书的内在原因、状态和境界。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读书之乐也润泽了她的生命。读书既是她职业和志趣的需求,也是体验生命、从容处世的立足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语熟语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传统处世文化的内容。一方面 ,从处世哲学上看 ,是功利与道德兼顾的处世态度、中庸和合的目标追求以及阴柔忍让的方法论原则 ;另一方面 ,发展出丰富的处世方法、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探春是曹雪芹偏爱的人物形象之一,却受到不少读评者的误解。她是嫡庶制度与弱势性别的双重受难者。她一方面自强不息,一方面矫情处世,倒向嫡系一方,希望当权者对自己的婚姻正面干预,从而摆脱悲剧命运。最后,她虽然贵为海外王妃,但依然难逃被归入薄命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儒道伦理学中水与道的关系、道与智的关系以及智与身的关系。道家由水而得道 ,贵柔处下 ,谦退自保 ,离人而慕天 ;儒家则乐兼山水 ,道兼刚柔 ,秉仁义而处世 ,自强不息 ,进取有为。两家虽然都因水而知道 ,而处世 ,而修身 ,但所得之道不同 ,所尚之智不同 ,所持的处世修身取向亦不同 ,因此而形成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韩愈苏轼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子怡 《天府新论》2007,(3):146-152
韩愈与苏轼有着共同的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然而二人又不尽相同,他们在处世意识、固穷意识等方面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或致君尧舜,九死未悔,或“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或忧戚处穷,刚正执着,或君子固穷,潇洒自任,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生存和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联系。因此,人们必须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相处,讲求交际艺术或处世技巧,这在东西方社会大抵是一则通例。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对人际关系的价值认识及其实践方式却有着显著不同。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人的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处世之道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有关处世的箴言、训诫汗牛充栋;从大雅君子到草头百姓,总结处世经验、教训的言论林林总总。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8.
贵生论与贵神论是老子与庄子人生哲学的总体差异。老子的贵生论从道性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贵神论则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自然解脱和自由逍遥分别是两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和神人分别是两人的理想人格;在人生实践上老子提出养生与处世方法,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养生、处世与精神修养方法;两人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的处世观,不仅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说各行各业都要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作为“社会公仆”的党和国家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公德,主要表现在他的处世观上。无产阶级干部的处世观,就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干部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处事、待人、接物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穿》中这样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的现代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1]其实,除了图画和小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正在带给张爱玲和当时的上海人以“第二轮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电影。  相似文献   

11.
处世之道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维方式与文化个性的重要表征。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其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 1 中国服饰文化的肇端,就在中国古文明的发祥。服饰与人形影相随,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被包裹在这个原始而又摩登的外壳里不能脱身,因而它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符号。人兽的区分,等级的确认,都靠服饰;以别人的看法决定衣服的穿法,则使服饰在装扮人伦角色时现出万般微妙。服饰文化应包括与服饰有关的全部生活方式、行为,传统和现实之中的穿着观念、社会  相似文献   

13.
白婧 《南方论刊》2008,(12):86-87
“婴儿”一词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中出现三次,而与其意义相同的“赤子”一词也曾出现一次,但从这四次的原文可以看出老子赋予了“婴儿”更加丰富的意象,并高度赞扬其处世方式。本文正是从“婴儿”在《道德经》中的意象出发,探讨老子关于人类处世方式的观点,试图对当今人类的处世方式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以"生生之德"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构现代人的生存观;以"勤俭持家"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塑现代人的生活观;以"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现代人的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试论吕坤尚中贵和的处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中贵和思想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 ,它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处世观念。在吕坤的思想体系中始终贯穿着这一原则。尚中贵和思想是由“中”与“和”二字组成 ,“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中道、适中、时中 ;而“和”主要体现于 :自然的合谐、天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民族的和谐等方面。本文就是通过这几方面系统地阐述吕坤的尚中贵和的处世原则 ,从而反射出他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国先人们行为处世的原则和尺度,是他们对宇宙间万事万理的认识与体会。《周易》体现了中国人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主要包括阴阳的观念、"时"的观念、"位"的观念、"中"的观念、"变"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标签"。  相似文献   

17.
周健勇 《江汉论坛》2003,(3):119-122
纵观当今世界之各领域,合作已成为潮流、趋势。国不论大小强弱,事不论巨细繁简,合作则预成,不合作则预败。合作于具体论之为一种处世、决策的方略,而于一般论之则为一种行为模式。本文舍其具体而专论一般,目的在于审视各类不同形式合作的逻辑前提,廓清合作之为行为模式的构成要素及条件,了解合作出现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伦理主要包括"义利结合,以义取利"的谋利原则;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经营原则;遵纪守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竞争当中谋求合作,在竞争与合作当中实现自身利益的互利准则.  相似文献   

19.
"知足"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是"知足"思想的核心表述.汉代颇行"知足"之风,很多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富有;在处世态度上,他们为人谦退,生活俭朴,与人为善,远离权势和名利,追求淳朴清静的生活;他们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影响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伦理主要包括:“义利结合,以义取利”的谋利原则;诚实守信,遵守契约的经营原则;遵纪守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竞争当中谋求合作,在竞争与合作当中实现自身利益的互利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