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翻译学是在近千年间佛经翻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翻译文本(译本、译文)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形成了五对范畴,即"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失本/得本";在翻译行为的经验论、实践论与操作论方面,形成了分条论列的四种"条式",即道安"五失本、三不易"、彦琮"十条"与"八备"、玄奘"五不翻"和赞宁"六例".以五对范畴和四种条式为支点,形成了独特的内在构造与理论体系.它将静态的译本形态论与动态的翻译行为论结合起来,兼具学术翻译的性质和文学翻译的品格,具有普遍和恒久的理论价值,在世界译学中堪称独步.但迄今学界对此估价过低,这是需要反思和矫正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国际译学界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了在文学体系中制约文学翻译功能的几大要素,其中就有诗学,第一次把"诗学"作为制约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入到翻译学领域。因此,文学翻译和译本分析都必须考虑诗学因素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图探究如何从诗学角度研究文学翻译,诗学又如何影响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8.
伪译作为一种翻译现象,其归属问题一直都有争议。根据图里所给的定义,伪译是"假译真作",即在翻译的表象下进行的创作。伪译可以为翻译提供如下两点启示:其一,译介和传播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该译本能否在目的语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译本一旦产生就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其二,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过程中具有主动性,译者可以利用翻译规范对于读者接受和译作批评进行操控。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0.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因此,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经常可见译者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形成的一种译作。本文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期待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和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中外翻译学研究中古老的悖论与纷争。从语言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分析“不可译性”认为。“不可译性”无论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的框架内都会顽强地显现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语言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相反为文学翻译中的变异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海外部分中 国文学外译本因过分忠实于原作而不能完全为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 部分因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无法充分地传达原文中所承载的中 国文化。中国文学外译模式有助于避免出现有问题的译作,为中国文化 准确而有效地“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启示:以中国政府主导的中外合作 模式为文学外译之翻译活动发起者模式;以具有纯熟的双语双文化能力 、浓厚的中国情怀以及坚定的翻译立场的译者为文学外译之译者模式; 以兼顾译文忠实与流畅的策略为文学外译之翻译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外国文学的译介、传播和接受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指出创造性叛逆具有一个内在的"度",它与不负责任的错译、滥译与讹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6.
译介学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而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其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翻译展开迥异于传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重点探讨文学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不同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创造性叛逆"、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等.中国现代诗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发轫于中国新诗诞生之前,译诗与中国新诗的"姻缘"决定了其与中国现代诗学之间的特殊关系,而译介学的兴起又为二者的联系提供了学理性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现代诗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9.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研究"是"翻译研究"或称"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学研究,是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翻译的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家、翻译文学史等———所做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翻译文学从兴起到繁荣,在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两大研究领域,在文献整理和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