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声名益著,《岳阳楼记》又凭了岳阳楼而脍炙人口,这确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岳阳楼记》的研究中,对《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一生到没到过洞庭湖,到没到过岳阳楼,似乎已成定论,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没有到过。据我所知,目前,在部分大、中学校的教学中,在某些公开发行的刊物上,不少同志深信不疑地说没有到过,并且,对范仲淹为什么能够在《岳阳楼记》里把洞庭湖写得这样  相似文献   

2.
命途多舛的滕子京沈家仁滕子京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名人,只因他“滴守巴陵郡”时“重修岳阳楼”,加上范仲淹应邀为其写了《岳阳楼记》一文,才名留后世,为后人所晓,但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也不知怎么搞的,这几年来他时运不佳,屡遭人非议。据笔者所知前者有熊国...  相似文献   

3.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王瑞明教授写的《〈岳阳楼记〉的历史考察》一文(见《求索》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王文),引用了不少史料,试图证明这样一个新奇的论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是“粉饰太平”;滕子京是个“贪官”,范仲淹不仅“一再为他开脱罪责”,袒护他“逍遥法外”,还“对犯有贪污之罪的滕子京深表同情”,是有“是非不明”之玷的。我们认为,“王文”的历史考察是片面的,因而其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这里,我们也从“历史考察”提出质疑,以与  相似文献   

4.
厉原 《快乐青春》2014,(10):35-36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之手,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中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历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5.
读了吴小如同志《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载《语文教学通讯》今年第一期)一文后,获益不浅。但我觉得,该文中的某些观点与分析,似有可商榷之处,特择其要,考析如下,兼请吴小如同志教正。一、《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吴文认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是有它明确的政治目的的”。这个政治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  相似文献   

6.
庆历六年 (10 4 6年 ) ,范仲淹在邓州 (今河南邓县 )任上 ,应老友滕宗谅之约 ,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 ,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 ,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 ,激励百世人心。如果注意到 ,此文以“庆历四年”为起始 ,以“时 (庆历 )六年九月十五日”为结句 ,而此期间正是范仲淹从其一生事业的顶峰跌落到晚年的遭谤毁、受贬谪之时 ,那么 ,此文所内涵的政治文化意义就更为重要了。一范仲淹在文中说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这里的…  相似文献   

7.
戴金波 《船山学刊》2013,(2):147-150
赵东曦随张说贬到岳州之后,他积极参与张说等贬谪诗人的游宴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贬谪诗,成为当时岳州贬谪文人群体的重要一员。在这些贬谪诗中,他积极介绍和描绘岳州著名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自由抒写遭受贬谪的苦痛和郁闷,为宣传岳州,推动湖湘贬谪诗歌的创作乃至唐代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与邹平张念书北宋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一1052),一生出将入相,功业文章,彪炳青史;人品道德,壮志情操,传颂千古。作为文学家,干载之下,即便是对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不甚了解的宰宰学子,一提起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  相似文献   

9.
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历代湖湘文化传人都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变易精神。而“师心独往”的周敦颐则是开启后世湖湘文化变易精神的“不祧之祖”。周敦颐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哲人,曾国藩说,“宋之周子(指周敦颐)出于其间,作《太极图说》、《通书》,上与《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也。”(李肖聃:《湘学略》,第123页)参加过维新运动,并参加了华兴会、同盟会的杨毓麟在著名的《新湖南》一文中更是将周氏对湖南人的影响论述得更为详细:“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无所表现,其影响仅仅及于学术而未大显。……其岸异之外,颇能自振于他…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提出“厚农桑”、“减徭役”、“明黜陟”、“择官长”、“修武备”等主张。军事上他曾是镇边的将帅,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与朋友韩琦等分管陕甘军事,抵抗西夏贵族军事集团的侵略达四年之久,屡建功勋,对加强宋朝的国防力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在文学方面工于诗词散文。他曾应友人滕子京的请求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岳阳楼记》,情景交融,千古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一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托而写的,但对滕的求记书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岳阳楼记》,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他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也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庆历二年,他在担任泾州知州时,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在定川寨被西夏元昊击败,西夏兵乘胜直抵渭州,泾州危急。滕宗谅为安定人心,曾动用公钱武装农民,犒赏士兵、抚恤战死者家属。这本是临变应急的必要措施,但后来却被不满新政的保守派奏劾为枉费  相似文献   

1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0,21(2):31-34
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谪守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给范仲淹写了封《求记书》,提出了自然景观必须与人文精神想结合,才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的园林建设理论,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没有《求记书》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岳阳楼记》的诞生。滕子京还在《岳阳楼诗集序》中指出,岳阳楼诗文的作者多为“迁摘”之士,其诗文的共同特征是“多《离骚》叹惋之意”,也极具理论意义。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源自于他自觉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正> 《李白和杜甫》一书在“诗歌上的交往”一节中,引用了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中的第三首: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郭沫若同志说:“他要划却君山以铺平湘水,不是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便想到要扩大耕地面积吗?”由此便断言:“李白划却君山的动机和目的,应该说才是真正为了人民”,即是“与巴陵人民同醉”。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洞庭湖附近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是围湖造田,游洞庭时也确实可以看到农民在湖边屯垦,可惜在李白游洞庭的诗作中,没有一首写到这回事。因此,说李白要划却君山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是缺乏根据的。在君山上本就可以直接从事农作,江南的许多田地就  相似文献   

14.
《湖南教育史》计三大卷,洋洋200万言,堪称湖南教育古往今来的全景式扫描。说到湖南教育,不能不提及湖湘文化。在研究湖南教育与湖湘文化的因果关系时,我们不必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泥淖,而应着重注意湖南教育的主导作用和这种作用所致的内在规律。一、湖南教育的“先天”优势催促湖湘文化的发展一般地说,湖南教育源远流长,湖湘文化博大精深。从澧县城头山出土的老城、稻田和谷物,说明湖南先民早在8000多年以前就初步掌握了种植、陨铁锻制和烧陶浇铸的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湖湘文化的雏形———独具特色的荆楚文…  相似文献   

15.
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似尚未为论者所重视.也许是他的政治业绩掩盖了其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还是个享有时誉的作家,诗词文赋,诸体皆备,理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抑末扬本,去《郑》复《雅》”的文学理论毫无疑问,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但范仲淹也在新古文运动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元初赵孟坚说:“庆历以前,六一公欧氏未变体之际,王黄州(禹  相似文献   

16.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是他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17.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8.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19.
<正>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宋夏战争的陕西战场上,他选将练兵,整修堡寨,有力地抗击了元昊的侵扰;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进行政治改革,主持了《庆历新政》;在文学上,他写出了《江上渔者》、《岳阳楼记》等优秀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认为,范仲淹的功绩固然值得称赞,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他在个人修养及从政方面,有一些好的品质作风,也是应当加以肯定并予以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之千古名句,尽人皆知,已成为中华民族士林中一切正直之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资源。但作为思想家和儒学家的范仲淹,特别是作为理学先驱者的范仲淹,还不被人们所广泛了解。清孙奇逢作《理学宗传》,未曾提及范仲淹,到黄宗羲作《宋元学案》深入探论宋元学术,才追溯到道学产生之前的范仲淹、胡瑗、石介、孙复、李觏、欧阳修等人,并为范仲淹专门立了《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