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塞尔对传统的意向性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他用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意向性在自然界有其地位,所以"不主张还原和化约"。同时认为意向性不是心理状态的独有特性,因为人之外的事物在象征和比喻、派生的意义上也具有意向性。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新的哲学方向,那就是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用语言来说明心的意向性,为之制定意向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要深入研究集体意向性,必须先回答四个问题:“意向性”为何物?意向性为什么可以是“集体”的?集体意向性有何种神经生理学基础?“集体意向性”为何重要?意向性是心灵借以指向、涉及或关于其自身以外的事物或事态的结构性特征;关于集体意向性的分析必须摆脱笛卡儿“我思”的幽灵,走出个体主义和还原性的分析,而坚持一种非还原性的整体主义;人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为集体意向性的存在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自我、语言、规范、制度性事实都必须通过集体意向性而产生,没有集体意向性就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约翰·塞尔以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的视角关注意向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意向性理论体系。塞尔坚决反对主流的自然主义,由意向性的逻辑结构入手,以内在的意向性为研究范式,将网络和背景作为意向性的基础,力图将意向性解释为在进化中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生物能力。作为在主流自然主义理论之外的有益探索,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为意向性自然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断地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方法、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论证方式与具体的细节,将这种生物自然主义的意向性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心智哲学是研究身心关系的哲学,从身心关系来看,其基于心智是语言的基本性质.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在"从语言研究出发,通过心智哲学理论的分析,最后回到语言中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以语言的三项假设为中心内容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心智哲学的热门理论: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心理涌现属性等.  相似文献   

5.
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强调这种言语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强调是在心智的意向性作用下通过语言不同表征形式的反常化,象征性地突出某个语义成分的特殊性,以引起受众的特别注意。强调寄寓了表征主体的意向性态度,体现了主体进行话语表达时所作的主观努力,在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凸显交际意图,实现其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和塞尔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研究领域都有自成体系并都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们二者都承认"社会实在"的存在并对现实发生作用。但李泽厚的逻辑以"实践"出发通过"经验变先验、历史变理性、心理变本体",强调"积淀"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出"社会的人化"的现实目的;塞尔则强调"意识"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体意向性"在"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构建中的作用大为提倡。比较而言,以社会的存在来说,前者的逻辑路线从本体论意义上讲,遵循着"由外到内的、由实践到心灵"的过程;而后者则强调"从内到外、由意向性到社会的实在的过程"。另外二者对于语言同社会实在的关系的阐述中,后者对语言的地位评价较高。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们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里,成为一种常规意识。在类似的语境中,人们运用常规意识去描述另一相关的事物,这属于一种意向性能力。"土豪"的流行是个体意向性整合成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当代各流派意向性理论可分为现象学和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意向性和狭义的意向性.对意向性理论的来源、发展以及各流派意向性理论的背景、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考察重点选取了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海德格尔的"此在意向性"、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性";对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重点选取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代表人物前期维特根斯坦、赛尔和查尔默斯等人的意向性理论.对现象学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讨了意向性理论对现当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对话"和"融合"的价值和关节点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的“涉身性”特征决定了转喻研究必然已涉及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但观察之下发现,无论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指称论”,还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扩展”理论,都只是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对应,而较少考虑到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通过对转喻的本质性特征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转喻意向性解释的三原则,并进而建构了一个转喻的意向性解释框架来对同一本体为何会产生不同喻体的问题加以说明。研究表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决定本体以何种语言形式(喻体)进行表达的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0.
自从密集型数据产生以来,借助互联网展开跨学界、跨国界的认知合作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基于互联网的认知合作行为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共享的集体目标、基于计划的联合行动、个体创造性行为的迭代.在这些条件下,认知合作的集体意向性可以建构为CC-意图模式.从集体意向性到认知合作的发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支撑,否则认知的集体行为不等于认知的合作行为.认知合作中集体意向性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认知合作团体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代码契约形成的集体意向性的承诺是认知合作行为发生的关键要素;集体情感意向性的存在进一步刺激了认知的合作行为发生;学术权威的社会角色成为集体意向性迭代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11.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在现象学视野的观照下,审美经验的一般精神结构包括意向性、想象与理解。意向性是审美经验发生的起点,它廓清了审美对象的所指,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亲密关系,呈现了经验的内在时间性。想象是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精神结构,是一种在直观中再现一个其本身并不在场的对象的能力。理解是审美经验中具有理性功能的一种精神结构,意味着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翻译就表层而言,是不同语言形式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语言的表征能力不是内在的,而是源于心灵的意向性,语符所属的语言与具有的意义都是主体意向性指向客体对象的结果.同时,翻译活动具有社会性本质,是语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过程至少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三个主体.这些主体的意向性在翻译活动中构成一个彼此交织、互相影响的网络,使其成为协调并实现各个主体意向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指出美国总统借助于就职演说宣布自己的施政纲领,劝说公众接受并支持这个纲领,具有明显的意图性;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从而在表达语义的同时实现某一意图和目的,这从理论上说明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言外之力;成功的就职演说要运用多种语言方法,如衔接手段、修辞格等挖掘语篇的言外之力,以保证演说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货币作为广泛的制度现象,通过语言哲学上的意向性和制度性理论、语义学中的指称和表现性理论讨论了心灵在联系客观实在与语言概念所起到的作用,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灵构建语言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V他个C"作为一种完形句式,凸显主体计划通过某种活动达成某结果状态的决心。句式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模块分层组合的过程。先是C的[结果性]与[定量性]组合生成C的[目标性];接着,V的[自主性]、[未然性]与C的[目标性]合成VC的[计划性];最后,"个"、"他"对V、C语表距离的疏远与VC的[计划性]合成句式的决心义。句式义反作用于C,使C获得[主观大量]性。句式的决心义与"他"预指时的情态义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17.
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是心灵哲学中的前沿和焦点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一是意向性怀疑论或取消论,二是意向实在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一种新的、既融合了已有理论的合理因素又有诸多超越的折中理论脱颖而出。它尚在发展之中,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折中理论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在于,在“实在”“存在”等本体论概念上大做文章,纷纷提出关于存在的新理论,然后据以说明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这些新的理论既提出了解决心灵哲学问题的新方案,又对相关本体论问题作了不无创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是穆卡若夫斯基思想发展后期的一对核心概念,前者直接源于现象学哲学,后者则是穆氏在前者基础上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穆氏通过创造性地赋予这对概念以新的内涵,来对艺术作品本体进行了全新阐释。概而言之,艺术的意向性是艺术作品语义上的一种动态的统一性,而非意向性则是对这种统一性的一种抵制。前者根源于艺术作品的符号属性,后者则由艺术作品的物的属性所赋予。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在于它既是符号,又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