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决策探索》2014,(13):56-59
在江西农村,散落着一个个乡村教学点,规模微小,常常只有1名老师和十几位学生,甚至只剩下1师1生。但正是这些“微小学”里的乡村教师们,延续着农村教育的“血脉”。记者在江西省采访时了解到,许多乡村教学点位置偏僻,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年龄偏大,农村教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实施“九义”教育,倡导“普十二”,以普遍提升广大农村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索养,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乡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和谐社会,其关键还是要靠科技和教育。推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却离不开教师的牵导作用。因此,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一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漠创造的“文化复兴一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一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说,社会公平比太阳的光辉还要明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尤其在农村,她具体体现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上。教育均衡发展犹如阳光和雨露,播撒在偏远乡村的校园里,滋润着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的心田,这正是广大农村农民的期盼与呼唤。农村教育的振兴,需要地方政府的清醒和远见。唯县作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农村义务教育先进县,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十一五”以来,睢县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校园工程”和“装备工程”入手,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使全县乡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本刊记者到唯县较为偏僻的几个乡镇,对延边部分学校实地考察采访,所到之处,那具有田园风光的校容校貌无不令我们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朱晶 《科学咨询》2023,(7):198-201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应融入乡村社会场景、适应乡村教育需求、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这既是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系统规划与建构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同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作为一种教育政策引领下的社会性工程,随着其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也带来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场景的嬗变,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机遇与挑战。本文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阐明机遇有哪些、挑战是什么,进而提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路径,以供相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即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 在河北省定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10年,创造了“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的晏阳初;创办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山东省邹平县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7年,创造了“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的梁漱溟;主持四川省江巴壁合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市北碚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约20 年,创造了“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的卢作孚。三位先生有关乡村建设的主张和实践各具特色,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郑言 《决策》2023,(6):46-48
<正>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但钱从哪里来?传统村落是乡村“沉睡的资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钱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8.
文教     
《决策与信息》2005,(4):79-80
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出台,30余家出版社因出版伪书受罚,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全免费教育,中宣部、教育部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城市教育应全面反哺乡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务之急,要纠正重外语弱中文的现象,博士生培养不能搞“大跃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兰州市区、县城和乡村的中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兰州市中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特征——“二元型”特征,并以分析结果出发提出了兰州市中学生环境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3,(34):F0004-F0004
地方工作交流 作者:孙华清(湖北仙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校外教育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校外教育从县城向乡村延伸,使农村学生“到少年官去”不再是梦想。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下简称乡建学院)被称为“火种”,被媒体频频大篇幅报道,邱建生以为这能够“成就”自己。10年后,“火种”熄灭了,邱建生对乡村的挖掘和重视,依然不改。  相似文献   

12.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生是富有朝气的蓬勃力量,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生力军。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大学生创业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活力,带动了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破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题;锻炼了社会实践才能,培养了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学生创业赋能乡村振兴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主要有:大学生乡村创业的意愿不够强、乡村地区创业营商环境欠佳、创业扶持政策未充分落实等。因此,需要从增强大学生乡村创业意识、改善乡村创业政策“软硬”环境、充分落实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着手,更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龙小玲 《决策探索》2014,(12):36-37
美好乡村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全省各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上热下冷”“刹车”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主导地位的“错位”和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美好乡村建设中,如果不能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确立政府的主导和农民的主体地位,这种“上热下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美好乡村建设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因,没有这个内部的动力,再多的外部刺激只能带来一时表面的繁荣。因此,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增强农民主体性,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从美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入手,试图对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地分析,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使这项惠民工程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相似文献   

14.
三朵玫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任乡村中学校长时,看到一名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里最大的一朵玫瑰。他走过去蹲下,拉住小女孩的手,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这朵花要拿去做什么用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这朵花,我想把这朵花送去给奶奶看一眼就还回来。”  相似文献   

15.
胡汪全  戚昕颖 《决策》2023,(8):56-57
<正>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作为乡村干部更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看家本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跳出“乡村视野”,情况才能摸的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乡村基层干部要力戒传统观念、习惯做法、路径依赖,跳出乡村看乡村,立足全局看乡村,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趋势看待本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与不足,多一些“公转”、  相似文献   

16.
在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村“两委”担负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村“两委”的文秘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村“两委”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文秘工作的特点,探讨新时期村“两委”文秘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刻画乡村农户贫困状态的特征因子的提取算法和分析框架,旨在实现和帮助完善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由贫困农户组成或参与的家庭农场在发展需要的融资方面的乡村信用评估,推动有效地制订对应政策和落地方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本文的最大亮点是以“分类与回归树”(CART)分析和“吉布斯抽样”(Gibbs Sampling)的人工智能算法为工具,对乡村农户贫困状态的特征因子提取建立了对应的框架和分析流程。基于国内某地区乡村建档立卡数据库的31,116个样本,实证研究筛选出12个刻画乡村农户贫困状态高度关联的特征因子,并进一步对特征因子的有效性进行了ROC曲线和AUC测试。结果表明以特征因子分析框架为基础,建设配套的乡村信用评估体系是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最佳解决途径之一,除了能够为乡村贫困户获得持续工作的基本技能或生产环境的改善提升上得到持续性的融资支持提供评估依据和数据支持,也能为乡村和城镇“传帮带”等生产和商务平台的建立提供可持续的基础性数据和信用分析的动态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村级债务的成因与危害──湖北J市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的乡村治理中,村级债务已成为最大难题。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造成村级债务这一难题的原因,正是为了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题。村级债务是刃990年代以来的新现象。1990年代初期,针对乡村组织普遍存在软弱涣散的问题,上上下下都期待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从而增加乡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个时期,以兴办村办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为名,乡村两级大量借贷,形成了当前村级债务的第一个“基础”;自1992年以来,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声中,“普九”达标不分地区不切实际地在全.国铺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农业立法—农村治理—农民纠纷解决”的法治框架观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发现,目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存在着缺乏涉农立法规范、基层治理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农村环境、多发农民矛盾冲突急需纠纷解决渠道与协调机制等问题。对此,应从“发展目标+保障底线”两大维度提供规范资源,以“内部法治思维+外部责任化”重塑乡村治理体系的压力与驱动机制,通过“矛调软性机制+智慧司法平台”建设综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科学咨询》2023,(6):8-10
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精神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落后,村民思想层次滞后,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消极观念,东西部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我国既要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乡村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又要增强农村地区人民的志气,使其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更要提升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质量,推动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