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反映了美国南方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的主题。代表人物罗沙从未走入父权制社会为女性预设的道路,她模仿男性的言说,表现出男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在理性的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颠覆,通过她的言行来挑战美国南方的父权制。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罗沙颠倒的言说和情感历程,阐释了罗沙的社会性别身份,从中揭示了其古怪行为、乖戾性情和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于深受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艾丽斯·沃克在她的小说<梅丽迪安>中从后心理学和解构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女性主义诗学的建立及其实质.它的建立包括:以母亲自居,从属于象征秩序;以父亲自居,创造一个从同一象征秩序中获得的身份特征;最后,通过书写自我建立一种与父权制相对的记号系统.其实质是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和压迫妇女的二元对立,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标准和独特话语.  相似文献   

3.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原本是小说《简·爱》里的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她"却逐渐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一个遭受父权制社会男性迫害的广大妇女的代名词。1964年,美国当代文坛巨匠索尔.贝娄一反传统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模式,在他的小说《赫索格》中塑造了一个饱受女人欺压的"疯男人"形象。贝娄在小说中通过颠覆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灵巧机智地表达了他对美国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焦虑和关注。他担心女性主义可能会走向人类社会的另一个极端,即用母权制社会取代父权制社会,从而反过来让女性压迫、统治男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西方社会男性主宰女性与男性主宰自然二者之间密切相关: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都是根植于相同的父权思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宣泄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父权制不满的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人类文明侵略自然的担忧和对构建人类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思考,从而使《浮现》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是一部严肃的、具有鲜明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特征的作品.小说批评了父权制等级社会中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关系、批评了人类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对人类自身的困境进行了思考.<浮现>堪称是阿特伍德对生态女性主义早期理论观点的一次卓越的文学实践,小说中表达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她对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构思.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小说揭示了父权制社会男女性别角色二元等级对立的现状,提出了颠覆二元对立等级模式的设想,并在小说的语言、创作技巧上向传统的小说模式进行了挑战.伍尔夫的这部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对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有意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她在《黄色壁纸》中表现了一个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刚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揭示了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从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与父权制格格不入的新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来,评论家们对英国女作家义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作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解释。有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完全缺乏从社会角度进行解释的有利条件”。作家艾米莉则被说成不属于她的时代,而属于永恒。可是,只要我们打开小说,就会发现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约克郡,他们说的是约克郡的地方语言。正如英国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呼啸山庄》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从父权制意识形态和性别角度,对小说进行研读。首先探讨了菲茨杰拉德所处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及他的女性观;然后对文本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论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其作品的质量还是数量而言,露西·蒙格马利毫无疑问当推加拿大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新月的埃米莉》是其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成长题材的小说.借用娴熟的技巧,蒙格马利把成长的美丽与忧伤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轻松活泼地展现给读者.本文从小说的结构、叙述方式和意象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艾米丽的异化可以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找到解释,这种弱点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使然。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社会语境,全面细致地解读艾米丽异化的必然性。艾米丽的悲剧是其女性性格的软弱、经济和精神双重的依赖性造成的,其根源是男权压制下女性失去话语权和独立人格,包括父权和夫权双重压制,以及人群的冷漠和窥视的看客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看,20世纪的艾米莉·狄金森研究具有三大特征,即传记式研究、文化历史语境研究和文本研究。文章论述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与诗歌的关系、与文化历史传统的关系,以及诗歌文本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183;狄金森是美国第一位意象派女诗人,被称为20世纪初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诗人终生与诗为伴,凭借超凡的头脑和想象力,把对生命的感悟幻化为神奇的意象。诗人始终保有本真的天性,讴歌自然、咏叹爱情、感念人生,抒发爱、生命、自然的情怀。1775首充满奇丽意象的小诗,彰显出诗人孤寂生命深处的柔美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受家庭的熏陶和19世纪美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因而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文章在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庭和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对她的三类诗歌进行分析,剖析出艾米莉·狄金森这个怀有浓厚女性情感的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更生在索居生活中反复玩味着人生、死亡和永生。本文分析了狄更生“死亡主题”诗歌的意义,并从她的经历和社会影响方面探究她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17.
哥特式小说在英美文学中影响广泛,许多一流作家都成功借鉴了哥特式小说风格,爱米莉姐妹的《呼啸山庄》和《简爱》中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烘托主题,构造情节,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使我们更好得理解哥特式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8.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6,26(6):76-78
狄金森通过对声音和韵律的精心安排,使她的诗歌语言更富新奇感和表现力,更贴近她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她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和限制她思想表达的“过分拘谨的艺术”,赋予普通的语言符号以新的生命活力,使那些原本只有结构或语法功能的符号变得具有情感、思想和形象。她拓展或改变词汇固有的意义,赋予词汇以新的语义特征,使之产生深层意蕴,不仅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情感表现力,而且拓展了诗歌的情趣和想像空间,展现了文学语言符号表情功能的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金森认为真理是原初的存在,它内涵丰富,永恒不变;语言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但却无法表现真理;真理通过无言而非语言来展现自身,沉默无言是领悟和交流真理的最佳方式。艾米莉.狄金森的真理观与中国古代真理观相似。她一生试图借助语言曲折的表现真理的努力,体现了她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南方小镇上一位贵族老处女爱米丽的悲剧生活。本文从南方社会强烈的社区意识对女性人性的压抑、对传统的眷念与爱米丽追求个人幸福的个人主义表现之间的冲突来分析爱米丽的反叛人生。她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使她敢于自由选择,不屈不挠地与镇上的人对抗,为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追求幸福和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权利而做出大胆的抗争与反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