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不可兼容关柏春现在,很多学者都主张社会主义工资要由劳动力价值来决定,并认为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是兼容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从而也就不存在劳动力价值这一范畴;但是,为了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为主,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从经济理论界的情况看,当前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规律存在着争论.但有一点争论的双方已基本趋于统一,即都承认经营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那么,工资是否由按劳分配规律决定?关于这个问题仍有争论.我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不是按劳分配规律,而是别的规律,具体是什么规律,这要取决于我们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对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选择.首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对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决定失去了作用.要发展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所设想的纯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显然是不适应的.那么,目前流行的二级按劳分配模式,行不行?我们认为,也不行.这种二级按劳分配模式,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产品型的,只不过是带有商品形式的色彩,可以称为半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这种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最好形式.本文在评述传统按劳分配模式的基础上,构画了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不能并存和互不相容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以社会主义阶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为前提的,按劳分配是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按劳分配的劳动计量只有在商品经济消灭以后才能确定,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深刻矛盾就在于要把在逻辑上绝对不相容的商品货币关系与按劳分配硬塞到一个框架中,从而引起一系列极其剧烈的摩擦与冲突,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空想原则”,认  相似文献   

5.
试论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与按劳分配的统一姜义军一我国条件下的劳动力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也不应当是商品,但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在这里,首先应当清楚。“劳动力是商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是有重大区别的。前者是指劳动者在不能以任何方式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而仅仅...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的一种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按劳分配,则是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进行的。本文试图探索广泛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共同点及其差别,以及按劳分配的形式、制度怎样适应商品货币关系和怎样更充分地利用价值、价格等经济杠杆实现按劳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种观点认为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首先 ,按劳分配必然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以劳动力商品为出发点 ,劳动力商品是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所以 ,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次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与按劳分配中“劳”的决定是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陈秀华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见《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5年第10期).本人对此有相反的看法,提出来与陈秀华同志商榷.一究竟什么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是否消失?这是弄清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社会。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是社会平均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又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借助市场机制才能发生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的同志不太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是互相对立和矛盾的,因而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他们的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企业工资取决于各企业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量。企业间等量劳动无法获得等量分配,这样也就无法实行按劳分配”。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实行按劳分配了…  相似文献   

11.
改革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必须要求有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否是商品一直是个疑虑重重的问题,似乎它与按劳分配是冰炭不能同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必须面对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这个问题。一、只有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并没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不仅是相容的,而且可以相互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劳动力成为联合劳动内部群体与个体层次上的特种劳动力商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必然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深厚的经济根源.按劳分配规律和劳动力价值规律是两个规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在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尤其是劳动力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继论述公有资本范畴之后,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形式两个经济范畴,并提出四个不等式。作者认为剩余价值应当视为商品经济的共同范畴,有其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其阶级性主要看归谁所有、归谁享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的剩余价值,是属于劳动人民的,不能视为剥削。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也是市场经济所共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采取商品形式一不是剥削关系;二不会影响主人翁地位;三不妨碍按劳分配,而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工具书,说法不尽一致,但对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所作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都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为前提,肯定社会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这种观  相似文献   

15.
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所谓消费资料的两级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企业职工(这里着重考察企业职工)分配消费资料时,不是由国家直接对每个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而是首先由国家对企业总体工人实行按劳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对每个职工实行按劳分配。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对消费资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是通过工资的两级分配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企业里,“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劳动力商品化(即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按照价值规律来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意味着供求关系引入劳动者的工资决定,这必将导致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否定,而丢掉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学会于10月7日至14目,在武汉举行工资分配问题讨论会,对工资改革、按劳分配、“劳”的计算方法工资标准以及工资与物价的关系等问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三年工资制度的改革,突破了原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单一的工资制度模式,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今后在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尽快建立新工资制度的正常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工资与物价的关系;正确处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及国家机关人员的工资关系;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否是商品的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商品;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商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本文试就劳动力商品说的一些主要论点,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社会主义不存在产生劳动力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者必须是完全有权处置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人;(2)劳动者本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唯一的出路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当成商品出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