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强 《学术探索》2008,(4):25-29
凯·尼尔森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哥达纲领批判》进行了较为本真的解读,认为马克思葆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观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有着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义原则,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绝不是追求所谓的“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当前道德建设中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做了粗浅的分析。从道德赏罚的“源”与“原”两个方面论证了道德赏罚的可能性。从个人道德修养 (涉及道德塑造、道德内化、道德责任三个方面 )和实现社会公正角度 (涉及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两个方面 )论证了道德赏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要求,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道德进步。当前,社会道德进步的落脚点,应该落在重构社会道德规范的框架上。那么,重构怎样的社会道德规范?我认为重构社会道德的共同要求有以下五个方面:一自,即自律。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无道德、他律、自律三个阶段。拿来“自律”为我所用,意义极为重大。首先是优秀传统道德自律。道德…  相似文献   

4.
从莱布尼茨正义理论所蕴含的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意蕴出发,同时也是在西方正义理论发展的三个渊源传统中进行考量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本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几何真理”的先天理念,存在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社会契约”的前定和谐,道德形而上学的正义体现为“似上帝之城”的幸福超越。莱布尼茨正义理论的当代意义从方法论上体现为他的“似( quasi-)”分析模式,从内容上体现为他对正义与信仰神性、价值理性与精神灵性的本体性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爱·仁爱·正义——试论中西伦理观的异同及当前的道德建设张曙光自爱、仁爱、正义是伦理学的三个重要概念,也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中颇受人们关注的三大道德目标。“自爱”关乎自身,“仁爱”指向他人,“正义”则关涉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然而,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义"始终是西方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关怀伦理仅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社会正义问题缺乏关注。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认为缺乏正义的关怀伦理是不完整的。他将"移情"作为正义的基础,认为无论社会制度、宗教、分配、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国际关系都需要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实现正义。道德情感主义正义理论受女权主义发展的影响,被看作是女性声音的体现;它与当代自由主义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然而,由于移情的偏袒性,其正义理论很难做到机会均等,因而受到很大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李西玲  孙娟 《西部论坛》2001,3(1):43-46,51
关于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孕育→萌芽→产生→成熟→兴盛”等几个不同阶段。从产生时起,就与“燕乐”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到了宋代,已经有词19900余首,收录了1331位作家的作品,有名姓可考者几达873人之多,形成了“豪放”、“雅正”、“婉约”和“闲逸”等四大词派。为我国词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成为世界文坛上一朵壮美、诱人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个人生活方式看,真正的“以人为本”中应当有一个长远的眼光;一个符合人类、自然延续发展需要的“可持续”观念。今天,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急速到来,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在变,多元化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文化认同”出现了危机,心理状态的分解,个体自我价值与外部表现价值的分裂,行为与道德观的分离,情感、欲望与信念的分裂。这一系列的因素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向我们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能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就有一个价值观的追求和道德精神的引导问题,有一个精神需求与生活方式相匹配的问题,即科学生活方式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讨论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道德基础问题。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正义理论的核心是两个正义原则 ,而两个正义原则是通过“原初状态”的程序设计来加以论证的 ;第二 ,这种程序设计是契约论的 ,是对两个正义原则的道德证明 ,同时罗尔斯也建立了一种新契约论 ;第三 ,桑德尔正确地指出这种契约论的道德基础是自律性和互惠性 ,但他对罗尔斯的批评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刊登了《为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一文。本人对该文中的几个问题谈点不同看法,就教于毛振发同志和广大读者。一、关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定义问题作者引用了克劳塞维茨(以下简称克氏)的“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三句话,并说成是“克氏战争定义”。到底应怎样看待克氏的战争定义呢?从克氏的著名论著《战争论》原文来看,战争定义应该是克氏用黑体字标出来的带有结论性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不是其他语言。这个定义,克氏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战争的目的,即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二是战争的手段,即暴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了正义思想包括两个原则:自由优先原则,机会均等与差异补偿原则。在他看来,两个正义原则既是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原则,也是道德正义的基本原则。这种与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有一定交集的道德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研究的不足,也给“中国梦”及其正义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伦理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理论任务和现实任务。其中有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在近年兴起的“文化热”中,有这样一种论点,认为我们“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实行道德“重建”或道德“转轨”。这就直接涉及到有关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就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则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哲学家的观点上提出并论证正义的含义,认为正义有两层含义:正义意味着公平,同时正义意味着自由。其中,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正义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念和原则。“中庸”思想则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对于正义的阐述。公平的规则有分有合。正义的合理性在于它赋予个体自由权利。正义的状态在于自由意志之间的和谐共存,真正的自由体现了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徐志国 《北方论丛》2012,(1):138-142
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正义作为一种规则在社会中又是极其脆弱的。正义的脆弱性决定了研究正义实施问题的重要性。休谟的政治哲学包含深刻的正义实施思想,他认为,个体在合作博弈中追求长远利益的动机,及正义之道德情感构成了正义规则自我实施的重要动力;而政府权威的"第三方强制"则构成了正义规则实施的外在因素。休谟的正义实施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正义规则在社会中的实现及稳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思想家们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道德决定论和道德虚无论便是一些思想家从两个极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以理性、技术和法治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虽然用极端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仍不乏人在,但总的来说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更为突出、更为重要,而不是逐渐削弱。 一 英国学者B·威尔逊把社会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他认为:在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第一、二阶段,道德的作用是提供社会内聚力,  相似文献   

16.
刘闻名 《北方论丛》2017,(6):106-112
发源于古希腊哲学的“理念哲学”对古希腊罗马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柏拉图构建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石的哲学大厦,树立了一个意义世界的最高目标——“善”的理念,设计了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王国.理念论经历早期、中期、后期等三个发展阶段.从认识论、本体论、目的论的角度看,“善”是整个理念世界的内在本质,是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最后依据.理念论的“正义”追求包括“整个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人格化的“正义”.理念论预设了一尊西方的“上帝”,悬设了一个西方的理想,释放了一种西方的严谨、自省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什么是“道德”何为道德 ?比较权威的定义是 :“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①。此定义的缺陷一是可能会导致循环定义 ,因为“道德与不道德”往往又是人们判断“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主要依据 ;二是由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比较模糊 ,因此这一定义难以使人明确究竟什么是“道德”和什么是“不道德”。有人指出 :“道德是利他的美德 ,比如奉献、牺牲、助人等等” ,而欺骗、“宰人”、违约等损人利己的举动则是“不道德”的② ,这种…  相似文献   

18.
情感类电视节目热衷于消费个体苦难以博得观众同情,赢取高收视率。以异化“消费苦难”的职业性行为来唤起社会大众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获得收益,已成为情感类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消遣、对情感的消费和对道德的亵渎。从哲学语义来看,“消费苦难”是以引起道德感动、情感认同为内需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人实现积极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自由发觉自身“善的系统”的一个过程,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特征。异化“消费苦难”使情感类电视节目存在道德认知失真、道德情感失真、道德判断失真、道德行为失真等问题,必须通过坚守道德底线,排除道德真空;牢筑职业道德,重视行业伦理;恪守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判断;完善制度规定,明确行为责任等路径实现“消费苦难”哲学语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王硕 《兰州学刊》2009,(8):43-45
文章提炼出“报德”这一伦理范畴,从原典出发指出,先秦儒家报德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分支,其道德原则是以“义”为基础的、指导报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三个基本规范:“直”原则、“差等”原则和“私不害公”原则。先秦儒家报德蕴涵着宝贵的伦理资源,对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