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丽燕 《浙江学刊》2005,(1):135-138
将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是林语堂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在探求人的生命本体和寻求诗意的栖居成为时代精神指向的21世纪,林语堂的闲适生活哲学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亮出了一种价值尺度,为重构生态平衡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王兆胜 《学习与探索》2003,2(5):100-103
在中国古代文化先哲中,孟子是林语堂最为敬服的人物之一。林语堂极力推崇孟子的"性善"说,赞赏孟子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气,欣赏孟子气势磅礴的文体,叹服于孟子重生活、爱老人、喜平淡等人生智慧。可以说,孟子是富有英、才、志气和功底深厚的文化思想大儒,林语堂的精神风骨多得益于孟子。  相似文献   

3.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0):134-138
清末以来的中国知识界,不仅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文学界,出现了一批立志通过文学创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自诩"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著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在大陆建国后的文学史书写中,受意识形态干扰,林语堂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林语堂不仅再次成为学界焦点,还以其中西融通的文化视野和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写作实践,给当代中国文学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林语堂、朱光潜三位文化大师以融会令古、贯通中西的文化视野在广泛的学术领域建树了丰碑.他们的陶学研究也成为中国学术史上光耀的硕果.他们从陶渊明那里汲取的生存智慧,并用心灵体悟陶渊明,用生命解读陶渊明.他们对陶渊明人生的解读总结并光大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生存智慧,其观点力破尘俗,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6.
当月热读     
《像巴菲特一样滚雪球——理财一生的黄金法则》(张从忠著人民邮电出版社)"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巴菲特在其传记中总结的这一理念,已经超越财富的范畴,成为其人生的写照。本书从解读犹太民族独有的财富观入手,回顾了巴菲特家族的历史,讲解了像巴菲特一样滚雪球所必须遵循的财富原则。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画家对自然观察的敏锐,表示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山水画的构思布局,都与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露出画家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也包涵着画家对社会、对人生积极或消极的看法。无论写千岩万壑,长流亘嶂,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或狂风密雨,或淡荡清空,各具意趣,有它显明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散文大都属于随笔(也称絮语散文)。随笔这一以夹叙夹议为主要特点的散文样式在五四以后十分流行。它特别注重作家独特的感悟,因此是最具个性特点的文体。张爱玲的随笔既非周作人随笔的平和淡雅,也无林语堂的幽默闲适,更没有梁实秋的雍容和冲淡。她的随笔,综合了小说化散文的细腻,思辨散文的敏锐,杂文的含蓄而犀利。文字上又有近平诗化散文的精美和凝炼。所以,很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想就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创作高峰期的散文作品谈谈它的创作基调。任何作品的创作基调总是与作家特定的心态和  相似文献   

9.
作家不论用第几人称写小说,都是写的作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深刻感觉和无止境的思考。也就是作家对人生的反思。 人生是一个广阔而深邃的世界,是一切人文科学永远也探索不尽的世界。它的色彩、它的波澜、它的神秘和它的变幻与意蕴,曾使众多文学巨匠怅叹自己力不从心。这也是为什么人多能面对高山大海产生种种哲学思考,很少能对人生说出一番透辟的见解。 小说家不论写的是什么故事,从广义上来说都带有传记性,至少印满了作家对人生反思的斑痕。海明威的小说传记色彩尤其强烈。他的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弗…  相似文献   

10.
雷恩海  李天保 《社科纵横》2005,20(1):121-122
在杜甫的一生中 ,困守长安的十年无疑是其创作史上重要的时期。这期间 ,他的人生思想有了重大转变 ,创作从早期的诗风转到了具有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诗体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标志着杜甫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具有典型意义的杜诗也在此期形成。  相似文献   

11.
张馨心 《学术交流》2012,(1):157-159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少数有着多次从军边塞经历的诗人。在他的多次边塞行程中,赴河西、入哥舒翰幕对其人生和思想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思想方面,高适在这一时期受哥舒翰影响,皈依佛教密宗。然而作为一名政治家诗人,高适有着坚定的儒家思想,其宗教观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通过分析高适河西之行对其宗教信仰的影响,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高适的宗教观及其人生信仰,进而对其思想和作品加以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2.
张中 《阅江学刊》2011,(2):106-112
伴随着大师们的离去,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在后理论时代,文学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它最为直接也最为恳切地体现出了时代的伦理贫困,而理论不再具有批判的资格和批判的精神。文学理论则需要将二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文学一份责任、还理论一份纯净是后理论时代的迫切需求。转变立场和观念,以人类学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文学和人生是后理论时代文学自觉精神的突出显现。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资本主义来说,不仅是再生产长期处于困境和世界经济关系极其尖锐化的时期,而且也是它对新的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适应,寻求一条全球性的涉及它所有分体系的途径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生,是有史以来就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有无数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医学家等,从人生的多方面多视角探讨和揭示人生的奥秘,以至它已成为一切文学艺术部环绕它旋转的轴心。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人生也是不断向前演化的,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对人生作出不同的回答,可以说,人生的问题是千古不朽的主题,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创建人生科学的宗旨,是使人生经验和知识系统化,用现代人生科学知识,解决当代人生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培养和造就有崇高理想、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的一代代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一团矛盾”论析朱东宇宏晶中国现代作家,处在中西文化大撞击、大交汇的新文化潮流中,不论自觉与否,都会受到这一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在这一文化历史背景中,他们的文化品格、文化涵养已不可能是单一和封闭的,必然具有开放性、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然而,像林...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其“南腔北调”既是一个指涉参杂南北方音的名词,同时也是民国历史场域中一个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文化思想隐喻.走南闯北的人生体验,汇聚成了鲁迅以多方言混合为基础的语言与思想观念,其语言和思想有诸多分歧,也有内在沟通,由此塑造出一个颇具民国性格的文人形象.从纷乱的语言到驳杂的思想,后者更为重要.鲁迅以杂文这一独特的话语方式,张扬生命个体的思想独立与自由,在民国文学天空中绽放出了璀灿的思想之花.  相似文献   

17.
潮州婚俗是独特的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楼兰 《东西南北》2009,(7):56-57
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好久没有聪慧的消息了,她就像一滴水从人群中突然消失了。她是班上最富有的女子,有一头公主般的秀发,谈过一个又一个差参不齐的男友。但最不济的,也会按照她的生活标准,送她300元以上的发夹。她有许多发夹,配她动人的秀发。她也收集发夹,就像收集失去的情史。  相似文献   

19.
从9岁被立为王储,等待55年之久的王子,不希望有任何的人生转折。他仍然是那么健康,像以前一样繁忙,让人觉得即使是到了70岁,他也还会保持着这样的尖峰状态。  相似文献   

20.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汇处,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这一地理位置容易使其遭外部攻击,国内安全稳定也易受外部世界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出问题。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家安全战略及对外政策的制定主要基于地缘政治因素。冷战时期,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地位对大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巴基斯坦较成功地利用了它在美国西亚战略中的地缘优势,借助美国的力量与敌对大国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