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将1930年代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置于"民国"这一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可以看到其与民国时期商业出版的经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此视角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兼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实例,探寻在与出版业广泛互动的条件下,一度风行文坛进而成为声势浩大"主潮"的左翼文学潮流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左翼青年作家创作论稿》中的一章。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形成的左翼青年作家群,是左翼文学运动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支文学新军。他们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的需要,“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外国进步文学的影响,鲁迅等前辈作家的关怀,以及青年作家们自身的生活积累、艺术索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即从上述诸方面论述了左翼青年作家群崛起的原因,及其对三十年代文坛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国共内战形势的变化,双方文艺政策的调整,左翼文学逐渐成为平津文坛的主导力量.认同左翼文学立场的作家成为文学期刊的主宰,许多中间作家开始向“左”转,其他作家则日渐淡出文坛,刊物的作者趋向单一化.在刊物的内容方面,也由先前的多元文学组合,逐渐萎缩成左翼文学独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的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对当时的整个文坛与社会,对抗战时期及战后之文学乃至当代文学史均有深远影响. 围绕左翼文学的争论自其问世以来一直紧相伴随,左翼阵营内部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行进策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翼由"在野"变为"当朝",曾经屡遭查封的左翼刊物像积谷入仓一样大批量重印,所有的质疑全都销声匿迹,席卷而来的是通过追忆与肯定来重构的左翼文学"主潮".  相似文献   

5.
域外文学对于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而言并非单纯的阅读经历,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透过日积月累的域外文学“体验”,逐渐形成“俄苏体验”“美国体验”和“日本体验”三大谱系,其中又以“俄苏体验”最为显著。俄苏文学激活了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的革命想象,不仅茅盾、蒋光慈、王统照、丁玲等既成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而且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叶紫、艾芜等新进作家也明显受到俄苏文学的熏染,从而充分显露出“俄苏体验”所引发的创作效应。在为数众多的美国左翼文学家中,单纯从对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力而言,无人能出辛克莱之右,茅盾、萧红等左翼作家都受到辛克莱的影响,在他们创作的左翼乡土小说中留下了印迹。在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留日学生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留学其他国家者而言成为左翼作家的数量最多,由此也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在域外文学“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示以完成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创建,由此也使得中国左翼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成为国际左翼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瞿秋白的译作中,所占比重最大、选择资料最全面、涉及面最广泛的是高尔基的作品。对于1930年前后的中国左翼文坛而言,高尔基及其作品的典范性对中国革命作家和革命文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高尔基的精神和作品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高尔基成为无产阶级作家的理想化身,其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最佳范本。从范本译介、思想解读、文论阐释三个方面,瞿秋白介绍了高尔基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思想,阐发了革命作家的典型特征,探讨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观,强化了普罗现实主义文学是适合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提供了最完备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在1930年代向国内译介了一批苏联文学作品。他的译介紧密结合国内左翼文学运动发展的进程,用意在拨正努力方向、树立效法榜样。他强调反市侩主义,强调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表现,他对《毁灭》、《铁流》的热情赞美与积极推扬,对苏联文坛关于同路人文学深刻而富于启示的分析评判,以及对苏联普洛文坛开展的一系列文学运动及其内在精神实质的介绍,对中国左翼文学的战斗意气、目光胸怀与发展方向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