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以自己早期那梦魇一样的对父亲与母亲的情绪记忆为原型,为我们带来了被去势的父亲和沉默/疯狂的母亲形象.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传统文学中所塑造的"父母"形象,极其冷静而有残酷地撕下了蒙在"父母"形象上的光辉面具,让"父母"猥猥琐琐、毫无遮拦地曝晒在阳光下,充分展现了"父母"身上无可救药的畸形、变态,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常认为的高大威严的"父亲"和崇高无私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余华前后期小说中比喻的变异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为新奇、怪异的一批比喻,开辟了比喻新的空间和新的视野。同时,以1989年为界,他的创作也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两个时期的比喻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认真分析余华小说前后两期比喻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考察余华小说比喻使用的根本特点,另一方面,通过两个时期的比较,也可以更深入研究余华比喻创新的原因与基本理据。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女性小说从“对人性的追寻中凸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痛苦历程、躯体写作”三部分阐述了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肯定了女性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同时女性文学也面临挑战,需要自省和净炼。  相似文献   

5.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在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五部小说中,通过对母亲形象的缺席不在场书写,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作家对作为"父亲"代表的母亲的无意识"阉割"欲望。作家在文本升华中,呈现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7.
纵观新时期乡土小说,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不时地得到一些作家的关注,从最早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开始,这一类人物形象就不断地在小说中出现。该文试图从农民知识分子在农村中的不同类型入手,将农民知识分子分为生于农村、心系城市者和身心俱在农村者两大类型。通过对他们的心理欲求、精神面貌和人生追求的考察,探析他们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思考他们在农村、农业和农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对新时期(1976—1992)小说人物形象做一次整体性美学理解。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的美学素质,经历了形象的真实化时期(1976—1985)、形象的哲理化时期(1985—1988)和形象的原始化时期(1988—1992)等三次重大的美学植变,这三次美学植变在客观上完成了一个艺术升华的小循环,形成了一种美学极致。九十年代的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将会因艺术小循环的形成而出现艺术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标点符号的变异运用及其功能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小说中标点符号在量、质、位、形等方面的变异运用进行了考察,认为标点在量、位、形等方面的变异实际上都使其质产生了相应的变异,也即使标点的功能意义产生了变化,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以适应小说修辞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的新写实小说的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里被赋予了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相当一部分农村题材小说中,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村干部形象。这是在乡村有着特殊地位的一个群体,通过这些村干部形象,作家们对农村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索,特别是对权力在乡村中的魔力进行了富有深度的阐释。同时也暗示了作家们对乡村政治文化的热哀和乐此不疲的韧性。  相似文献   

14.
张洁最擅长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她们的思想、情感、意绪及心灵追求。在她笔下,女性形象很少逸出知识女性群落,这也是她最用心刻画的一类形象。张洁笔下女性,都无法逃出悲剧性命运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又总是体现在她们对爱情存在理想化希冀,而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她们虽各具特色,但可以非常容易地根据其精神内核进行分类并探索她们精神的变异。从柏拉图式的精神苦恋者到两性冲突中雄化的知识女性,再到以自焚方式复仇的恶之花,直至在焦虑中走向疯癫的知识女性。这都是与作家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演进相统一的,也是与她心中的郁结密不可分的。这种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演进是作家创作这些形象的强大内驱力,作家心中的郁结也通过创作的形象来消解、吸收。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就新时期小说知识分子形象的审美创造和发展进行了论述。(一)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登场,作家们在审美观照中把历史的扭曲面目与历史的客观必然统一在一张画面上,使悲剧和崇高达到完美的统一。(二)知识分子形象作为四化建设主力军登场,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被淡化。作家审美视角还需作大幅度调整。(三)知识分子形象作为新的悲剧主人公登场,其悲剧因素超越了初期的社会和政治的范畴而深藏于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作家审美创造向新的更深层次发展。(四)知识分子在社会潮流冲击下性格心理的分化。作家审美视野的拓展和审美视角的调整。(五)处于传统道德和世俗风尚张力之中的知识分子还面临着人生座标的新选择。作家新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已初步觉醒。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在否定男性形象的同时 ,她又对女性形象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批判 ,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18.
黄德志 《东方论坛》2003,(3):128-128,F0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发表了大量从"现代性"视角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章,但以"现代性"为标准从总体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宏观把握的著作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