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崛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奇迹。前者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村经济向着具有生机的社会化生产方向推进的启动点。它将长期存在,并将在农村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焕发出“细胞”形态的全部活力,后者在我国广大农村迅速崛起。则堪称农村生产社会化的可靠支柱。中国农村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将表现为:在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责任制向联合制的演进,并根据农村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全民所有制经济体制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要进行这项改革,就必须探讨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哪些环节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要探讨全民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涉及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马卫刚 《东岳论丛》2002,23(5):43-47
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必须先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联系。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以及物质基础 ,不理解生产力的社会化及其社会本质 ,就不可能在政治经济学中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也就无法了解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4.
起点问题是开展中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基本前提。文章从概念出发,讨论资源型城市内涵各要素的形成时代,并以此为基础判断资源型城市的起点。通过分析认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逻辑起点应为原始社会末期;历史起点是为商周时期;其形成表现为一个过程,即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生长于唐宋时代,正式形成于明清。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基本规定和理论依据,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作用,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辩证统一理论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指出,社会历史过程既是社会化的过程,又是非社会化的过程;人既有趋同于社会的倾向,又有分离于社会的“私有化”的倾向;社会化社会历史产生“合力”,非社会化使这种“合力”回归到主体并使社会历史必然性得以自觉实现。总之,人的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犹如社会历史发展的双翼,只有从这两方面的统一去理解社会历史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脉。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浑然不分的典型,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有关,也是人的本性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国家社会化,并且初步探讨了中国国家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社会化 (一)社会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任何一次质的发展,都同社会分工的突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每一次的社会大分工,都一次次地把农业生产力向前推进了一步。为什么呢? 严格意义的农业,它是一种利用自然和生物的自然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调控生产物质财富的部门。就其本身内在机能来说,它只能利用现成的(当然,这种“现成的”是动态的概念)生产手段来调控自然力,它不能改进与制造生产手段中最重要的东西——生产工具。而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又必须依赖生产工具的改进乃至革新。这样,囿于农业本身来追求农业的发展,显然是走进了“死胡同”!此其一。 其二,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散性与地域性很强,如果农业处于单一的孤立地发展状态,它必须是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缺乏动力机制,从而其发展必然是缓慢的,只有当非农业部门充分发展,特别是商业部门充分发展之后,由于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农业才能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按其各个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看,可分成为物质资料生产服务和为非物质资料生产服务两个方面。然而,仅仅从服务性方面去认识第三产业是不够的。第三产业的形成,意昧着原来由私人或企业内部进行的服务性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标志着社会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对第三产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就第三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生产高度社会化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1978年,我国正式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70年代前期许多家庭已经只生一个孩子)以来,0—14岁的独生子女超过了1亿人。我们今天论述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的经济社会化问题,就离不开对独生子女特点及其生活状况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非商品经济下的运行 我国农村改革前期,农业的高速增长来源于放开农户和放开价格,使过去多年积蓄起来而没有释放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这个繁荣中,农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变革,整个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变了形的自然经济。它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什么是“生产社会化” 在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生产社会化”的:“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29页)《辞海》中对“生产社会化”的解释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1731页)由此可见,生产社会化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从系统工程的哲学观出发,试图对精神文明的支柱建设、方法沦原则、价值观和基础工程作一个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五大支柱问题,即教育普及、科技信息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合作医疗保障、农民身体素质提高等,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合作是生产力社会化和地区分工协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区经济专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本文拟对建立区域生产协作网络的有关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建立区域生产协作网络的必要性不同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是工业生产的协作。但是,这种生产协作不能离开一定空间而存在,它在一定区域内外髓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商品生产联系的不  相似文献   

15.
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困难的精密科学。凡是困难的研究对象,其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容易理出头绪,把握它的复杂的内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关系到研究的能否深入甚至成败。逻辑起点确定得好,就象抓住了网的纲和衣的领,可以顺当地提挈起来。逻辑起点确定得不对,就会象对付一团乱麻,费尽气力而理不清楚。有人说,研究美学应当从美感经验开始;有人说,美学应当从研究艺术开始;还有人说,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当然逻辑起点,因为它是整个美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把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许多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者早已这样做了。把艺术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有人这样做过,但是他们却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思想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选择是历史长河中的水到渠成和自然而然的现象,中国人选择儒家文化,就在于古代个体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具有普适性、共同性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具备可社会化的内在潜质,具有可普遍化的外在社会务件,所以能够转化和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普遍性文化价值原则和道德理念,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时代所需的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职能的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和社会的发育程度从质和量来看都有了极大提高。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应把实现政府职能的社会化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生长点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的重构和创新 ,以顺应当今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因此 ,全面把握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涵义、原因和条件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产权社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广瑞 《河北学刊》2006,26(2):160-163
"产权社会化"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某一法定主体的私人性产权部分或全部地被社会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法定主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过程和趋势.本文从这一基本定义出发,分析了产权社会化的内涵、表现、特征、实质、演进轨迹等问题,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类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都应该是使产权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最初是社会学的概念,然而当代很多学者已经把这一概念(?)化了,这样,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就成为狭义的社会化了。与此相反,广义的社会化概念可以划分很多不同的类别,其含义包括了“实践”、“推行”、“教育”、“发展”、“普及”、“外化”、“实验”、“运用”、“应用”等一般赋有动作指向而且面向社会全体的意义。本文的社会比内涵属于广义的,与狭义的社会化范畴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伦理社会化可以看成是“一个人从婴儿和儿童期就开始学习‘道德文化’的过程,它使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科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中,对检察权的性质,学界与司法实务部门存在着较大争论。本文认为,对我国检察权性质的讨论应以建国初期作为逻辑起点。当时,中国的检察权是有自身特色的司法权,它的司法权属性渊源于苏联的司法理论及其实践;而它的中国特色则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只有理解了检察权这一逻辑起点的时代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才能更理性地认识当下有关检察权性质争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