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饮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状况、文化教养、心理素质、创造才能,都会从他们的饮食中反映出来。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饮食文化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整理和研究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对于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不够详细,关于他们的生活更是简单到只有只言片语。文献记载的匮乏让我们很难想象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是怎样的。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中国北方发现了大量的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墓葬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见于古墓葬的壁画多为贵族、官吏、有财力的富贵人家的饮食生活,而在宴饮的场合中多伴以歌舞,并以饮食器具作为表演道具烘托宴饮的氛围,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通常集歌舞娱乐为一体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综述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历程、地理分布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阐释了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资源物产、气候差异、地形地势与土质条件决定了菜系的食材种类、菜肴口味、膳食结构及烹饪方法,而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与民俗风尚、地域文化则制约了菜系的兴起与传播,为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与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地理环境对菜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娜 《北方论丛》2016,(6):105-108
北宋时期,河南地区的流传禅宗宗派主要是临济宗、云门宗和曹洞宗,形成了开封、洛阳、汝州等多个传法中心。借助政权力量,云门宗中的高僧大德被邀请到北方传播南方禅理,形成了独属的宗派禅院;生活在河南地区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禅师经过两三代努力,推动宗门兴盛。三个宗派共同扩大了禅宗在北方区域的传播,充实河洛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饮食文化极其丰富,天南地北,夹杂裹食。大粗一看,北方人讲是北方的饮食文化;南方人又认为是南方的饮食文化,莫衷一是,尚无定论。他们都是在表面上作文章,没有一位深入到被里,翻开被面看清里面的花色,为一已私意而妄断。  相似文献   

6.
饮食,从食物的生产、食物的保存与烹饪技术、烹饪工具的使用到如何品尝食物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与特定族群所居处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遗产类型,涵盖了有形的与无形的文化资产两个范畴,通过身体实践得以体验、记忆,并与特定地域人群的日常生活、认同、仪式等密切相关.饮食因此体现出遗产作为一种反思性传统的特性.在遗产研究中,系统深入探究饮食文化不仅能对其加以保护,更有利于将“创造性”和“动态”遗产的理念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引入遗产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方文化的崛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从唐代开始,到宋代就进入了全面超越北方文化的时期。宋代文风的形成,是南方文化鼎盛的一个突出表现,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一次美食博览会,为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资源、饮食方式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将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出现取长补短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以悠久、丰富、灿烂而著称于世,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校历史系林乃燊教授的专著《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饮食文化的著作,它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新理论。该书从中华民族的经济地理、食料生产史、国土开发史、民族交流史的角度,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源流和现状,并展望未来;运用营养学、食疗学、烹调学、发酵学、保朝学等学科的知识去剖析中国的饮食,揭示中国文化的奥秘。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和饮食风尚,反映了该民族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体现了朝明的民族特质。作者立足于历史的高度,考察了中国饮食传统的形成过程,发掘饮食烹调技术的素材,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风尚和饮食艺术,阐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规律。《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丛书中的又一绚丽鲜花。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移民的主要特征在于人口迁移都是受到政府干预而进行的,表现为政治性谪戍南徙、军事性移民实边、经济性豪族迁徙等.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量,加速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