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执编《联合文学>的台湾诗人初安民,在该刊1992年元月号以《文学文化化>为题,首次明确提出a文学文化化"的口号,称之为未来两年<联合文学>所要追求与努力的方向,并引用维克多·赫尔所著之《文化理参>为“文化”下了如此定义: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模式及心态,以及为经营某种生活所酝酿出的种种精神及物质层面的活动。”无独有偶,1992年6月,在另一重要文学期刊<中外文学>创刊纷周年纪念专辑上,总编辑廖成浩撰文表白其办刊宗旨亦写道:“我们也意识到文学与文化的不可分割。因此,探讨文学的文化意义,实践文学的文化使…  相似文献   

2.
1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解放区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或者说这种文学“开始作到真正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开始作到真正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变化”(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然而以前对解放区文学的系统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是对艺术形式方面的关注很不够,这必然要影响全面公正地评估其美学价值取向;尽管解放区文学对民族文学形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就其实质而论则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更应当历史地看待它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给予了深刻透辟的论述,并科学地借鉴和运用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说明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认真学习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正气,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失语是元代色目族群文学的特性之一,主要表现在文学品质的汉化、民族个性的趋同、宗教意识的弱化、自我反思的缺失四个方面。失语现象的根源是色目文化与汉文化单向的交往模式,表现在对汉文化的绝对认同、疏离自我文化传统、双重身份的单维化。生活状态的改变、文化形态的差异、边缘身份的困境、多元共融的身份让渡是形成这种交往模式的原因。总体说来,色目文化传统的失语,一方面导缘于西域各民族在文明化进程中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汉文化的宽容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丘峰 《社会科学》2004,(12):109-115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是台湾特定历史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诗人的生命体验。由于台湾与母体大陆的长期分离,使台湾诗人产生一种离愁别绪、愁肠百结的心灵伤痛。这些诗人大都是从大陆赴台人员,他们思乡望乡、怅望大陆,探寻中华文化的血脉,血浓于水。游子呼唤母亲,渴望不再与母体分离。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这是乡愁诗的重要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本土生长的新生代诗人中,新乡愁诗描绘出母亲对儿子的呼唤和儿子对母亲的爱恋,给乡愁诗赋予了新的內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民族传统节日的形成,以及民族传统节日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略论台湾小说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台湾文学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台湾现代文学则更是在席卷全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台湾现代进步文学,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学运动遥相呼应,声息相通,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是这些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8.
黄玲 《江淮论坛》2012,(5):15-20
越南文学蕴藉着神圣与世俗的双重叙事,其中世俗文化是其国家观念与中国儒家精神的结合,神圣文化多是民间叙事与古骆越族群神话叙事的衍化。越南文学在民族化进程中由爱国文学向国民文学发展,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借用中越跨境民族的神话传说作为民族文化的再生资源。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蕴含着本土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多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10.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认真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认识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规律 ,构建西部的特色文化 ,对于进一步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文化的有机构成之一,从事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无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将目光投注于文学,十分重视把深入细致的文学研究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然而,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的工作者却往往奉文学是否反映社会与历史的真实为唯一准则,忽视将文学及文学的研究置放在文化这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加以考察与探究,这不仅难以开拓研究的视野,而且导致对某些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仅作表面的判断与评价,无法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由此视之,“文化热”的普遍掀起不啻是对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冲击和推动。目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女作家的创作中,一个原本面貌与性格都比较单纯的角色——母亲受到高度重视。(1)出现异样的母亲类型与多样化的母性。50年代初,台湾女作家创造的母亲形象与母性内涵较单纯。60年代前后开始变化,出现了灰暗性的母亲群。(2)母亲谱系出现较大的扩充与拓展,渊源于女作家的异向性思维与审视角度的确立。其立足点在于:还给母亲女人的本色,破除经过修饰、歪曲的圣母性。与之相适应,“审视文学”的表现方式与美学风格也有了更新。  相似文献   

13.
在浩繁的敦煌遗书中珍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学典籍,而在这批文学典籍中,甘肃籍作者和外省籍旅陇作者的作品又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情况就使我们在述及甘肃文学发展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这些作品的客观存在。同时,由于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艺术风格,都和甘肃地域的、历史的某些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生动真实地展现出唐五代以至宋初时期敦煌地区复杂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且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敦煌历史上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就更应视其为甘肃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一、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商业文化的基 石和精髓 若从商业文化所包括的范围来表述,广 义的理解认为,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流通领 域中,商业主体通过营销服务实践活动所创 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理 解则认为,商业文化是通过商品交换所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文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一篇题为《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的论文(见《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觉得“地理学文学”这个概念很有意义,也因此感到这方面的研究尚且不多。德国赫特纳的《地理学》曾提出美学的地理学和作为艺术的地理学,是把美学的观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给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已任的文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它要求文学为开发、宣传旅游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服务,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的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的重托,创作了大量的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的优美篇章,形成了以反映旅游景观为轴心的文学作品序列。本文拟从旅游景观的角度,把这类文学作品序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看待,并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 一:景观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景观文学,是指以旅游景观为摹写对象或与旅游景观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学现象,它是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殖民现代性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确意义深远,它打开了当代文论阐释日据台湾文学更开阔的空间,打开了后殖民论述"在地化"的阐释空间,也为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腻的解释.重新认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反思"殖民现代性"的矛盾与暧昧,并发展出一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现代性观念,迄今仍然是摆在台湾后殖民知识分子或批判的知识分子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思想课题.  相似文献   

18.
日据时期的台湾是一个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缺乏现代文明的浸润,民间依然存在着各种关于地方神道迷信的荒唐信仰,形形色色的巫术和禁忌也仍然在社会上广泛盛行,凡事都要求神拜佛的意识可谓异常浓厚,并已经积淀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消亡的相关问题从文学角度加以思考,提出作为民族作家要增强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