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学校仪式活动是社会活动大系统的一部分,社会文化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学校仪式的变化发展,同时学校仪式活动也产生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社会价值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形式的学校仪式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它是学校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社会发展上的体现,包括社会政治价值、社会治理价值和社会延续价值,主要表现在再生产政治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连接历史记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政治仪式在社交媒体场域大范围传播,对强化国家认同、丰富集体记忆、凝聚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一种传播逻辑严谨的政治仪式,需要传递动静结合、塑造相对具象、用户“在场”拟态的传播场景。特别要完善符号释读叙事,通过对现场细节再标记、对关键信息再确认、对关键场景再传播,进而回应政治仪式与传播意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注重政治仪式直播的适宜性、兼顾政治仪式情感的互动性、珍视政治仪式传播的公共性,不仅有利于规范政治仪式的传播秩序,更便于观察政治仪式直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治仪式通过对时空定位、参与人员、象征器物等符号元素的规范,政治主张、领导权威与共同信仰等主题灵魂的凸显,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风格的构建,有效凝聚了仪式共同体与社会各成员的政治能量.以国务院国庆招待会这一典型的连续性固定政治仪式为考察对象,从符号元素、主题灵魂、媒介传播的向度揭示政治仪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论逻辑与实...  相似文献   

4.
政治传统是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无法回避的核心主题,政治仪式则是观照政治传统的较佳切口.在政治仪式的变革中,政治传统扮演着一种审查官的角色,通过从保守到激进的不同选择发挥不同的影响力.政治仪式和政治传统的共存及联动折射出政治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政治仪式既通过其稳定性和重复性特征对历史沿革和社会转型进行持续记录,又透过其变革过程及时地凸显出政治生活中的各种紧张或威胁,这为研究政治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5.
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帝制中国时代,政治仪式承担了社会—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的基本性任务,从而达成维持现存权力关系、整合社会的目的。仪式的反复演练与儒家的礼治精神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相辅相成、共融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势能的角度提出一种理解政治权力的理论图式,权力的涵括范围和价值位阶是衡量权力关系的两大基本变量。在政治仪式中,权力的涵括范围主要指仪式的类型、政治背景和政治空间、参与者以及规模等方面的差别;权力的价值位阶则主要取决于仪式主导者所处地位的绝对高度。这两种变量不仅是政治仪式中评估权力关系的关键指标,同时在实践中,政治仪式通过调控两种变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仪式是一种特殊的行为系统,在政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从部落社会到古代宗教社会、再到近现代民族国家的一系列政治空间转换中,随着社会生活的政治性特征由弱渐强,仪式实践策略也不断调整。仪式实践策略与其适用空间之间的这种对应性,是观测和评估政治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独特视角,也为研究中国这样一个仪式大国和古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分析理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重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仪式化"扩展了政治仪式的作用范畴、深化了政治仪式的影响程度,赋予各种实践活动以政治仪式的内涵和属性,通过对象征之多义性的控制,使整个政治生活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权力网络.  相似文献   

9.
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符号是政治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与政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映射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声音符号的力量被编码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形态,其象征意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经过解码后被转换为政治权力。在不断重复的从象征权力到政治权力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声音符号通过替换、消除、依附和"独奏"等各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最终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灾难记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增强灾难记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而弱化灾难记忆则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灾难记忆由于受到灾难叙事失真、灾难怨恨及记忆时空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而弱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结果之间的差距,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此,应当建构灾难记忆,形成强灾难记忆,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不是一种元叙事,理论与政治之间的传统对立并不足以反映复杂的现实。理论的协商才是一种政治成熟的标志,即理论以一种双重刻写的方式表现对手的权威,同时它也寻求颠覆和替换。这意味着我们承认有多重政治书写的方式。政治过程中的理论具有双边功能,它们并不反映一个统一的或同质的宗旨,每种立场都是一个翻译及意义传递的过程。只有当政治目标始终处于历史和哲学的张力中并作为话语被表征和建构时,它们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中介问题,分析了“政治文化”中介说、“想像政治”中介说、“仪式”中介说的各自贡献与不足,提出了“想像政治”的中介说,认为这一中介观能够更加充分地尊重文学的审美规律,体现与突出文学的主体地位与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政治生活中权力的争夺不局限于取得物质利益的支配权,在更深的层面是追求精神领域的支配权。精神上的联系使大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成员间共享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的政治象征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会和精神需要。从权力的角度,透过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出政治象征的实质是政治在精神领域的权力实践,其研究向度是政治权力本身。权力精英们通过政治象征的运用塑造了政治领袖、掌握着政治话语的解释权、操纵着各类政治仪式。通过意义的阐述和价值的构建,实现了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14.
张朋 《天府新论》2016,(4):141-147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使隐匿“地下”多年的陈氏重归舆论界视野。从自由主义知识社群的舆论阵地到国共党报、都市民营报刊,对陈独秀被捕有着不同的报道、评论取向。而陈独秀个人的生平和革命历史也在报道和评论中被唤起和重新解读,呈现了“断裂”、“对抗”、“传奇”为主要叙事策略的记忆文本。这些迥异的集体记忆既交织着不同政治社群分歧显著的政治认同,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力量竞争语境下民国报刊建构集体记忆的政治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总理纪念周"与民国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理纪念周”是国民党推行仪式政治的集中反映。它被当作一种政治运行手段,用于建构和巩固集权统一的党治国家权威,成为民国政治文化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6.
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对其所在年代的美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心理与政治参与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将之总结为其根源在于美国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心灵习性.本文首先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对托克维尔的民主心灵习性理论内涵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所谓公民的民主心灵习性本质上即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政治心理习惯;其次,运用政治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民主心灵习性予以理论解构,指出其应由公民的政治参与人格、政治参与态度、政治参与认知、政治参与记忆、政治参与知觉、政治参与情感、政治参与认同七个要素构成;最后根据勒温的场论与前述民主心灵习性的理论内涵,指出可基于下述两个方面培育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观:一是构建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心理结构,具体包括政治参与人格的培育、政治参与态度的树立、政治参与认知的提高、政治参与记忆的沉淀、政治参与知觉的培育、政治参与情感的培育与政治参与认同的确立;二是构建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情境,具体内容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的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环境的培育与公民政治参与社会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探讨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语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语。从整个思想史来看 ,政治价值是它最重要最独特的论域。相应于这些论域 ,政治哲学可以分为政治存在论、政治价值论和政治诠释学。政治哲学作为公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将起着越来越重大的社会导向作用。当前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迫切任务是 ,在审慎地解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政治价值论和政治诠释学的基础上 ,积极创建与公众声气相通的新公共哲学 ,提高社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有序性和政治共识度  相似文献   

18.
中山陵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两方面的特质。神圣性主要体现为集体谒陵行为的政治象征和仪式规训因素,它强化了以"孙中山""国民党""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国族记忆。世俗性主要体现为谒陵行为兼有的休闲观光因素,它有利于政治内容逐渐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结合,使中山陵得以承担"党治国家"模式之下政治日常化的功能。经由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中山陵这一政治符号所承载的政治内涵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地缘政治属于现实政治之范畴.地缘政治对现实政治具有客观功用和主观效用.其客观功用表现在价值的中立性和实用性上;主观效用较为复杂,既体现在正面和负面的判断中,又反映在不等性和不可测性的操作中;现实政治对地缘政治的运用无有穷尽,内政需要、利益权衡、实力对比和安全心理反应等构成其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20.
崇古观念很早就随着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而出现了。在殷人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上帝崇拜中无不体现了对生命本原的感激和对原点的依恋。原点崇拜造就了殷人的崇古情结。宗教祭仪使先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化。在殷代政、教合一的政局下 ,宗教信仰及仪式为王权提供了整饬世俗秩序的规范 ,而王权则为信仰和仪式的延续提供了政治保障。商代王权自觉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崇古心理为政治服务 ,在施政中一再强调“承于古”的重要性 ,从而使宗教意味很浓的崇古观念转化为对旧秩序具有强烈的精神依恋的复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