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间选民定理是新政府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有效解决了集体选择的悖论,也适用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政策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代表农民工市民化偏好的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未来归属倾向和自我身份判断发生了背离,并在此基础上,将农民工划分为5个亚群体,发现中间不定者具有中间选民特征。在对中间不定者诉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应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业改革和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户籍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拆除了制度障碍,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意识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因素,它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能否适应城市生活等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河南新生代农民市民化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保障。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投资;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变城市居民观念。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农民工大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任务艰巨。本文基于2015年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报告,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提出应切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福利保障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构建多元化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拓宽就业空间、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等路径推动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占据农民工队伍中的大多数,他们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本人从社会政策的视角,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904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分析当前农民工城市心理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从农民工内在心理调适与外在社会支持体制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持续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长远之策,而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城市承载能力和土地财产处置问题是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频繁跳槽给企业正常用工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也对农民工自身职业发展和城市融合进程产生阻碍。已有研究分别从企业内组织支持和企业外社会资本两个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但鲜有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除提供工作信息之外,还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作用,从而对组织支持感和离职意愿产生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影响。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将新生代农民工组织支持感和社会资本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考察二者对农民工雇佣关系质量的交互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457份样本数据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检验组织支持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①组织支持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②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无论是原始社会资本还是新型社会资本,对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之间的负向关系产生强化作用。社会资本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理解组织意图、掌握职场规则、增强相互信任、恪守职业伦理,从而强化组织支持改善雇佣关系质量的积极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受企业内组织支持和企业外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两者交互影响表明,社会资本除提供工作信息等前程作用外,包括影响、强化、规范、信任等功能在内的后程作用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产生更高的组织支持感,进而降低其离职意愿。关注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这一变化,无论对于企业提供有效组织支持,还是在宏观政策制定中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构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华飞 《领导科学》2013,(21):20-21
这一轮的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城镇化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有序稳妥推进,不应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是强制将进城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降低门槛,放开政策,引导有意愿的农民落户。同时,确保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待遇。户籍和土地制  相似文献   

9.
韩俊  何宇鹏  金三林 《决策》2011,(9):20-3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课题组,对重庆、武汉、合肥、郑州、东莞、嘉兴6个城市和全国20多个小城镇进行了调研,了解各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举措。测算农民工市民化需要支付的公共成本。课题组还对全国7个省市7000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32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市...  相似文献   

10.
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也是社会和谐发展,整体推进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推进过程中,无论是群体的数量,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农民工都是主体。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城镇化的质量,而在目前的环境状况下,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诸多困境。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切实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要适应城市生活,完成其市民化,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及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化率是城市的脸面、人的素质是城市的气质和内涵。农民工市民化是现实中国实现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农民工市民化评价指标做些探析,以构建指标体系,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我国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遭受如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制度性排斥,政府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使得农民工陷入了一种生存困境。改变当前相关制度不均衡的状态,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在缺乏良好的知识基础、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全日制学习的条件下,社区教育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构建多种模式并存的社区教育模式,并提出实施路径与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文静 《决策》2014,(7):I0004-I00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求必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四融入”.即个人融入企业、家庭融入社区、子女融入学校、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这一过程,既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安徽各级政府制度创新的最佳腱现。只有改善城乡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持续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长远之策,而在现有体制环境下影响和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主要有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和城市承载能力以及土地财产权等,正确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积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必须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走进城市学校就读。据报载,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民工占大部分,若以学龄儿童少年占2%~3%比例计算,就有240~360万人,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农民工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无疑是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但由于诸多因素,他们受教育权利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性格大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家庭、企业、个人、市场四个因素分析家族企业子女接班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内江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内江市部分区县农民工随迁子女实现基础教育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层、对比分析,大致梳理出了内江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权实现的现状及内江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内外推进"教育公平"的先进经验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权保障机制提出了些许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家族在企业慈善捐赠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家族涉入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情感财富(传承意愿,包括企业主的交班意愿和子女的接班意愿)对这种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家族所有权比例、家族成员进入董事会和家族控制持续时间对企业慈善捐赠有显著正向影响,子女接班意愿对家族涉入与慈善捐赠间的正相关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相比企业主的交班意愿,子女接班意愿对慈善捐赠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家族涉入赋予的权力和保存社会情感财富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家族企业积极参与慈善捐赠。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