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历史悠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法的加快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 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加,东盟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之一。本文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降税对促进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效果明显,技术壁垒、贸易救济、动植物疫病疫情和双边及多边关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降税步骤及农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将迎来一个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CAFTA建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存在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CAFTA未能有效促进中国对CAFTA内部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甚至存在负向效应.进一步的农产品分类研究发现,CAF-TA与中国的肉及肉制品等6类农产品的出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13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创造效应,不存在转移效应;对中国其余3类农产品向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呈现负效应;对外部出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CAFTA的出口贸易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引力模型对2006-2012年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等13个主要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会阻碍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台湾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的GDP乘积、伙伴国(地区)的贸易开放度与台湾地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交叉项对台湾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对台湾农产品出口贸易起阻碍作用,但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却为正。在此基础上,提出台湾地区应加强与贸易开放度高的国家(地区)的合作,注意贸易和投资管理措施的协调统一,走创新资产寻求型的投资道路等,以促进台湾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以中非农产品贸易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结构。通过对中非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指数分析,探究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2018年中国与24个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显示:从整体来看,中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中非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优化和调整。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中非合作论坛等均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且潜力巨大型国家比例更高,中非农产品贸易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最后,提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文化沟通,加快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建设,提升非洲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方式升级和内容多元化以及有侧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等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和美国1994—2008年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鉴于近年来对贸易与碳排放的密切关注,文章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碳排放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市场需求能力;碳排放在中美农产品出口中都表现出正效应;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经济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农产品贸易作为云南—东盟合作的传统产品,自2003年"早期收获"协议以来获得长足发展,但因交通运输网络薄弱,检验检疫壁垒、金融环境不够配套、农产品分类差异等问题,双方农产品贸易始终未出现质的飞跃。在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创建"元年"之际,探讨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自贸区创建给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带来怎样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ECFA的实施对台湾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早收计划实施的时间较短,ECFA对台湾的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在短期内无法体现。但是从长期趋势来看,ECFA将促进台湾农产品贸易潜力增长;影响台湾地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双边的经济发展水平,距离变量对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但对进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将农产品分为六大类,利用Grubel和Lloyd、Azhar和Elliot的方法,依次从规模、水平和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10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近年来增速趋缓;第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很低,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较为明显;第三,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所占份额略高,但大部分类别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为主。建议中国应缩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强化农产品的水平差异性特征,有选择性地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2000~2017年农产品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文化距离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和贸易总额均有显著阻碍作用,对进口有促进作用,不同文化维度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同;就不同地区而言,文化距离对沿线亚洲和欧洲国家农产品出口和贸易总额具有负向影响,对进口的影响有所差异,亚洲国家为负,欧洲为正;就不同阶段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文化距离对农产品贸易起显著阻碍作用,之后起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基于此,需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高贸易便利化;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减轻文化距离对贸易的阻碍作用;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发挥其对农产品贸易尤其是进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农产品出口3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农产品出口迈上新台阶.但近11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对世界农产品出口的贡献率一直处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中国农业企业还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优势不明显和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战中把握主动权,应对挑战,研究分析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成为必然.选取2002-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构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利用面板数据研究分析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