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戾太子反对汉武帝及其用法大臣依据《公羊传》而实施的征伐四夷的开边政策与用法严苛的血腥政治。从“私问《穀梁》而善之”入手,可知戾太子反对汉武“多欲”政治的思想前提是《穀梁传》的“民本”意识与“亲亲之道”。同时,他还继承了《穀梁传》维护礼制的思想,能够长期恪守为臣之道。对戾太子思想与人品的某种认同,成为汉武帝迟迟不废太子的原因。在戾太子思想及其悲剧结局的作用下,内心经受激烈振荡的汉武帝最终完成了政治上的“守文”转向。  相似文献   

2.
戾换法推理是换质位法推理的扩展形式,其形式有: (1)SAP→SEP→PES→PAS→SIP→SOP (2)SEP→PES→PAS→SIP→SOP 在传统的直言判断推理的各种形式中,戾换法显得有些独特。这不仅是因为其推理既要遵守词项推理的一般规则,又要特别地引进双重否定原理作为其推理的重要依据,以至使得整个推导过程,不仅判断形式的主项、谓项不时地变换,主项与谓项的关系也  相似文献   

3.
《上博六·用曰》20号简的“绤”是“裕”的异体字,和典籍中训为粗葛的“绤”并非同一个字.原整理者阙释的“(袭)”是“褊”的异体字.“裕”和“褊”在简文中相对为言,表示君主的宽容和褊急.从出土古文字资料来看,后世从“扁”得声的“褊”“偏”等字的上古音应该归入元部.  相似文献   

4.
“降”音考*     
穷尽查考了先秦两汉部分典籍,对“降”的上古声纽和韵部加以考证,认为“降”上古本为喉音“匣”纽,表“下落”之义;引申为“降服”之义,仍为喉音读法.后为区别词义而发生音转,表“下落”的“降”转为牙音“见”纽,表“降服”的“降”仍读喉音“匣”纽.宋元以后,牙音“降”腭化为jiàng;喉音“降”腭化并清化为xiáng.本文还对先秦两汉诗赋中“降”为韵脚的句例进行了搜寻与分析,以之为“降”为“冬”韵之佐证.  相似文献   

5.
对于汉语上古韵部之间的音转情况,学术界提出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四种类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古韵部类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以称为“旁通转”的音转现象.文章列举出古韵30部之间属于这种现象的30类音转材料,对这一音转事实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湖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出现了“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之说,这一说法注重强调舜帝与道德的密切关系,有可取之处,但它不够准确,易生误解,因此,这一说法需要重新加以审核.此说在文献学上与《史记》文意不符,在上古文明史上与三皇五帝的整体发展状况不符,因而也限制了人们对于“道德”概念古今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说“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撠”之“撠”,今人训诂约有四解: 1、如“戟”的“繁文”,即古代兵器。(陈直《史记新证》122页) 2、剌。(《辞海》修订本)又,击剌。(《辞源》修订本) 3、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孙膑》注) 4、以手指叉人。(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82年)诸家之说虽异,其源盖本于唐司马贞、清段玉裁二人的训诂。  相似文献   

8.
基于后方法理论的指导,就“成果法”和“写长法”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大学英语学习者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尽管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孰优孰劣之分,“成果法”与“写长法”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不同写作水平受试者的成绩,但是“写长法”对于不同写作水平受试者的效果显著优于“成果法”.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生态文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界,存在着有关“生态”“环境”孰优孰劣的辨析与争论.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的角度对这种辨析与争论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生态”优于“环境”一词的原因,以及对“环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评的诸种可能.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对于生态话语构建和生态观念确立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语言学批评作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主要范式,它通过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生态或非生态因素的批评分析,为语言的深生态化进程,并最终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做出努力.生态语言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批判考察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因此可以为我们分析当今的“生态”与“环境”之辨,为我们反思生态文学、美学理论话语自身的生态或非生态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很”原作动词或形容词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玉篇》的解释是“戾也;诤讼也”。《广雅》说“俗作‘狠’”。《孟子》里的“好勇斗狠”中的“狠”,就是“诤讼”的意思。但《说文解字》对“狠”的解释是“犬斗声”。新编《辞源》在“很”字条下列了四个义项:一、违,逆,不听从;二、凶暴;三、争讼;四、甚。《中文大辞典》据《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