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合一可以从天人感应,天人合德,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等不同层面来理解其特定意蕴.西方文化强调天人相分,彰显的是认知理性精神,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凸现的是实践理性精神.天人合一观成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指导性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伦理型人文主义,此种人文主义注重强调人通过自身修养的方式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第二种人文主义即自然型人文主义,此种人文主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以此与人类中心主义、科学理性主义划清界限。这两种人文主义类型在中国历史现代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当中,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在文学层面都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历史样态。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的本质是人学。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一套人学理论,"天人关系"是其本体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有三个层次:1."绝地天通"的人神关系;2.天人合一的人与自身的关系;3.天人相分与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地天通是统治者垄断了人与天(神)的交通;天人合一则经历了从效法说到一体说的演变,有从自然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过渡,也有作为本体的和作为过程的天人合一的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4.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5.
迟汗青 《北方论丛》2002,2(1):30-39
"天人合一"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天人宗教阶段,经奴隶社会的"天王合一"至儒道出现始上升为哲学,主要包括人神杂糅、天人一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这一思想从本体论角度论证了人本于自然的道理,目的是在价值论上追求人道符于天道、人和谐于自然.西方过度张扬主体性而产生的贪婪自私与技术的工具理性相结合,激化了天人矛盾,于是"天人合一"中所内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便被开掘出来,并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认同.但真理在于应用,知行强调统一,"天人合一"重在践履,林甸依据独有的地热资源,建设绿色城市,追求绿色的未来,即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自觉.环境文明时代,"天人合一"应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特点在于,强调人类生活的文化性质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人类有权支配和统治自然,并利用自然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这适合西方关于人与 自然之间的破坏性发展关系的思想.另一方面,人文主义传统已经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距,放入了协调的宇宙论和神学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纯粹的破坏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现今的人文主义,在人与自然在何处调和为一种有意义且意义相关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上,必须看到生态危机的挑战,也必须提及它的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宜简单化.不能简单放弃人性,而是要把人性看成自然和文化的已经实现的综合.要努力构建新人文主义.这是解决正危及我们的生态问题的一个必要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即自然(不排除神格化之天在内)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道两家学说中有明显表现,儒家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遂通为理论骨架,主张天人和谐、平衡;道家以道法自然———人道契合———人道为一为思维路径,追求人性与自然本性的一致。此外,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还有其内在的因素,即: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是文人的思维;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环境;中华民族原始的宗教心理和强烈的报恩情结等。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系列负效应,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紊乱,从而为人类未来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实的迷津往往牵动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回视。当前,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日益升值,而对西方所清‘无人相分”、“征服自然’等观点的挞伐则此起彼伏。对此,哲学应该冷静下来,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把中西天人现置于较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时空座标中进行比较性分析,对其内容与意义加以理性的廓清与合理评价。这对于当代条件下新的天人观的确立,对于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明论纲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长明 《学术界》2005,(1):79-105
人类历经坎坷 ,走过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之路 ,进入工业文明的殿堂。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文明中 ,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天人合一”式的原始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农业文明中 ,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人与自然之间仍然是一种“天人相依”式的古朴的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征服自然的利器 ,“天人二分”式的冲突代替了和谐 ,于是 ,在创造出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把人类导入了危机四伏的失衡陷阱中。工业文明即将终结 ,拯救人类的唯一文明型式无疑是和谐文明。和谐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人类融通 ,“天人合意”。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和谐文明的生态基础 ;和谐生产力是和谐文明的生产力平台 ;和谐发展是和谐文明的基本发展模式 ;和谐伦理是和谐文明的主流伦理观 ;和谐教育是和谐文明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老庄生态文化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和非线性的自然观。老庄文化讲究因任自然、效法天地和德生敬命,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生态伦理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尊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有契合之处。老庄生态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庄文化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的范式,它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今天无疑有其值得开发利用的价值。但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故其能够医治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顽症”。此...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陈豪珣 《船山学刊》2008,(1):107-110
荀子天人思想具有其独特性。荀子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是一种职责分明、天人互动的和谐发展关系。天人合一源自天王合一。礼是沟通天人关系的主要桥梁,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天人关系的本质就是要求人与自然、社会、心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近年的文化讨论中,有人提出“天人合一”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而关于天人之学的实质,学术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围绕天人之辩展开的。还有学者提出“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本文就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希望获得读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价值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杨秋生 《理论界》2009,(1):159-160
"天人舍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所蕴含的"天人同类,全面发展"、"天人同性,和谐一致"、"天人同健,自强不息"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不羁的文化游子与深沉的文化乡愁——浅谈徐志摩与余光中散文的文化性格●奚学瑶与西方不尽相同,散文历来是中国的主流文学。散文凝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灵,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文人学者,常常借用这一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怀,寄托自身的抱负,亦...  相似文献   

17.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思想与新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杰 《中州学刊》2005,(3):173-17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传统天人观的共同特点.中国传统天人观中丰富的环境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确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赵   《社会科学研究》2012,(5):170-17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其内容主要指天道与人道、天为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形成了具有天人同源、天人同气、天人合化、天人同心、天人合同、天人和合、天人同乐等一系列天人合一关系的理想和愿望,从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趋向上表达了追求生态文明和生态自然的美好目标,对于树立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乔清举在《文史哲》1999年第 4期撰文认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整个中国哲学 ,都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 ,古今之变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学的本体论基础 ,它说明了人的本性和人所当为。古人论述天人关系 ,有三个层次 :一是天人杂糅 ,天即是神 ,人则是部落成员 ,这是讲人与神的关系 ;其次是天人合一 ,天是价值意义的 ,人是单个的人 ,讲的是人与自身的本性的关系 ;再次是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 ,天是自然 ,人则指整个人类 ,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