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特以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立论基础,建立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他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目的是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我们要合理评价,因为这种理论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但有其一定的合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哲学家,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探索现实自身所固有的秩序,而且挥索用以研究那个现实的秩序,因为他认识到支配他那门科学的发展的不仅是实在秩序而且也是心灵秩序的要求。我们研究的起点是使心灵从已知导向未知的这种秩序。如果我们要在自然哲学中建立秩序,那么这门科学必须和形而上学、神学以及经验科学区别开来。关于自然哲学的处理方法的内在秩序问题。我们必须从物质的存在的一般特性开始,而后进入它们的特殊的标志。这样的研究对教学法有利。自然哲学对大学生的关系。我们要给予学生的是智慧。这种智慧在教师方面是通过双重的过程传达给学生的:传授和培养。把自然哲学配置于大学生心灵上的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将强调传授,通过传授,学生的心灵将占有该科学的基本学说。但是如果自然哲学以正确的秩序被表现出来,那么所向往的培养这个目标就在传授过程中并通过传授过程而达到了。因此,秩序是正确表现自然哲学的关键语。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科学观。胡塞尔认为自然科学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是不可靠的,因而缺乏真正的科学性。他对此的解释是,自然科学不但丧失了自明性的直接来源——生活世界的意义,而且正因为这种丧失,导致自然科学彻底忘却了自明性的最终来源——人的超验意识。深入研究胡塞尔的科学观,能够使我们认清自然科学的本质,看到自然科学的局限性,有效地抵制科学至上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也有助于我们恢复对理性主义的信仰,并且在这种理性主义的指导下认真思考和实践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克尔凯郭尔在《畏惧与颤栗》中聚焦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孤独体验终将走向信仰。克氏信仰观表面上游离于确定性之外,且建基于个体的主观经验,具有明显的内在化维度,但这种信仰观实则与外部世界塑型的伦理体系相关联,彰显出克氏信仰观对个体发展的关注及社会现实的批判。《畏惧与颤栗》体现了克氏对宗教与人类生存景况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强调信仰,但并不排斥道德,批判理性,但并没有完全依靠感性,从而揭示出一种存在主义版本的神学救赎图景。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的存在主义热,使其虚幻的自由观朦胧地染上了一层感性色彩。跳出思辨王国的狭窄天地。存在主义所宣扬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一度曾不径而走,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到处传颂,其危害不可低估。 我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超验性、超时空性、超历史性的唯意论自由观的初步发端:“绝对自由观”是存在主义淡化其自由观的先验性。力图把自由与环境联结起来的失败偿试;“自由的异化”是存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走向反社会,反历史的必然逻辑。本文就以上三点揭露存在主义自由观的腐朽性、欺骗性和反动性。  相似文献   

6.
在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投射出反超验主义思想。超验论者认为人只有融合到自然中才能赢得最高的精神体验,人可以通过自然找到通往上帝的途径,最终人因为具有某种神性对自然起主导作用。而《红字》中的自然则呈现出善恶二元性,霍桑认为人在自然中无法去除内在固有的罪,无法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某种神性。霍桑秉承基督教自然观的传统,认为上帝对人和自然都具有主导地位,否认超验论者所宣扬的人对自然的统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艾伦·卡尔松对形式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艾伦·卡尔松对自然审美欣赏和评估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做了持续批判.他认为,形式美趣味是大众偏好,形式是自然对象的主观特性和表面特性.这种批判揭示了自然审美形式主义的内在局限,为正面强调科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奠定了逻辑基础,对深化自然审美欣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卡尔松对形式特性的主观论证和表面论证之间尚有逻辑矛盾,具有从反形式主义发展到反形式的倾向.综合中西思想资源,"形式"概念有三种内涵,自然美学的正确选择应当是一种既超越形式主义、又承认形式要素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的考据阐释,可以为关于价值合理性根据的探讨提供某种理论资源。在黑格尔那里,作为价值合理性根据的伦理实体事实上被规定为具有必然性的伦理关系体系;伦理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权利—义务关系范型,是现实的自由关系;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即为伦理秩序。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关系结构具有客观交往规则系统,这就是其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被自觉意识、主观表达,即为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形而上的本性和本体论的情结。超验性和先验性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应当被明确区分开来的哲学范畴,真正的超验性是以经验为基础而又高于经验的一种哲学理论;而先验性则是一种视先验逻辑为经验基础的思维抽象。传统形而上学貌似超验,实则是先验性的,它的本体论承诺是永无可能兑现的神秘幻想,至多是理性化了的宗教。而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超验性向度的哲学体系,是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真正统一,"人间"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天国"是其终极性价值理想,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桥梁就是实践。承认超验性不仅丝毫不影响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地位,而且正是有了这种超验性向度和形而上情怀,才使马克思的思想真正具有了哲学的高度和深邃,使哲学思维真正与人的本质相契合,使哲学真正成为了人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学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一直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儒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其思想学说,但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即重建与规范一种社会政治等级秩序,重构儒家一以贯之的一种"修、齐、治、平"的政治价值理念,重塑一种以"天"道"理"为最高本体的、形而上学化了的政治伦理的宇宙观与哲学观;并通过人类世世相继的文化精神的超验性传承,将这种政治秩序、价值理念、政治伦理与哲学观念代代持续下去.他们试图重构以纲常伦理为超验形而上本体("天"道"理"),同时又以这种天赋合法的超验道德理性来指导人伦日用、进行封建社会有效控制与整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哲学中,概念规范与命题逻辑成为哲学论证的前设,结论和秩序的收束性也是哲学论证的基本要求。当代西方的反形上学突破近代哲学的二元论框架进入话语分析和切身经验,尝试突破秩序严谨且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建构性。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对照语境中,《齐物论》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没有概念化的创制与抽象的约化,在概念规范和命题逻辑的限制之外,通过视角的转换与视野的拓展揭示划一秩序和主体智识的有限性,从而保持活跃反思的持续性及对经验的敞开。作为思想方法的《齐物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成为哲学——特别是西方底色的哲学范式——的参照和渊鉴。它揭示了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而不仅是对世界的秩序性建构,反思活动的开放性可以让建构性的秩序保持一种自反的态度与有限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库切作为一个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流散作家,以超验他者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种族隔离制度给南非的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铁器时代》一书中,库切通过运用超验他者视角,不仅颠覆了由殖民主义所建构的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而且让卡伦太太讲述了白人和黑人在种族隔离制度走向衰落之时易地而处的困境.最终库切借超验他者视角下卡伦太太无声的涅槃,表达了一个有着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家对正义与和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论“超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验”(Transcendence)是一个重要然而人们却相当陌生的哲学概念。其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把握社会存在的本质,刻划区别于经验实证科学的哲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畴工具。因此,很有必要将其拈出,加以分析和阐释。一分析“超验”概念,不能不涉及“经验”(Expenence)。二者在内容上是互反的,但彼此有内在的辩证联系。所谓“经验”,在心理学上通常指“感官经验”,即人类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内容的感性意识状态及其产物。哲学中引申到对象与思维的意义上,与人的感官感知相对应的外部存在即为“经验对象”或“经验实在”(这实际上包括了全部自然界与人的血肉之躯及社会存在的自然物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属于存在主义流派。存在主义有无神论、有神论、人道主义等分枝,各有不同的主张和特点。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属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有它自己的特色和术语,而其实质乃是一种宣扬信仰主义的神学。本文从剖析他对生存哲学的基本概念“包容者”、“超越”、“人”的论述以及他对哲学、科学、宗教之间的关系的论点来揭示这一哲学的神学实质。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充满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表现在城邦的生成、城邦存在的目的、城邦政体的选择、维护城邦的稳定和秩序的原则、对待城邦内政治冲突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这种张力的根源,首先,是哲学和政治之间固有的张力在其政治伦理中的内化;其次,是其形而上学、人类学、认识论、目的论等哲学思想的二重性在其政治伦理中的体现.这种内在张力并不意味着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伦理观上自相矛盾,恰恰相反,他蓄意保持这种哲学的理想性和政治生活的现实性之间的张力,因为这正是政治伦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与其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联。随着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大转折,他的技术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即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呈现出工具论与实体论、中立论与价值论的差异。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差异的背后,还隐藏着同一,即海德格尔始终坚持"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论立场。这一研究贯通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技术思想,揭示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有关法的目的之论说是法理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法的目的指向法律秩序本身,并决定法律秩序的精神品质。依据康德的目的论哲学,法的目的可以区分为法的外在目的和法的内在目的。前者在经验意义上探究法律秩序何以成为人类生存之必需的问题;后者在先验意义上揭示一切经验性法律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在根据。而对于法的内在目的之讨论严格来说源自近代,它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是个体的道德权利,其二是为确保个体的道德权利获得实现的普遍性方面。  相似文献   

19.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进行个人艺术实验,以非客观表象的画面建构来揭示主观精神的内在真实。他将这种真实隐匿于"分割"、"倒置"以及"再混合"等一系列视觉表现形式的探索之中。通过分解与透析其艺术作品,考察其个性图式背后的艺术观念,能为人们重新体认这种艺术真实、拓展艺术思维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名作,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成功。存在主义作为二战后的主流哲学对于该小说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的主人公米兰达和克莱格的创作皆体现了作者对该思想的理解。对于二者最终迥然的命运,本文运用存在主义自我选择理论对比揭示,善于选择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是米兰达实现自我的基础;而克莱格没有进行选择,毫无责任感导致了他的迷失。此外,文章对米兰达能够坚持自我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挖掘:其一来自她长期形成的独立的思维;其二来自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社会和家庭严酷的现实以及当时存在主义思潮的盛行。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还发现,自我选择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