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志伟 《兰州学刊》2011,(8):156-160
北朝诸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北方人民豪放武勇,尚武成风;北朝帝王重视武备,频行讲武。“讲武”于先秦即已产生,然史料疏简,此后各代,亦乏记载。北朝讲武骤增,通过讲武,提高了国家军事实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唐宋以后“讲武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缙 《殷都学刊》2009,(2):53-58
"讲武礼"是中国古代军礼的重要一种,起源于先秦,最初是君王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一项皇家礼仪.进入中古时期,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又与当时风行的"神圣政治"发生密切联系.南宋时期,由于在皇室权力继承上的某些因素,"讲武礼"又发挥着炫耀皇帝权威、昭示皇权至高无上的政治功用,逐步增加仪典内涵.当然,随着困扰皇权政治因素的消失,这项礼仪也就失去生存土壤,仅剩的积极军事意义也在国家孱弱的武力现状下消磨殆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清朝在练兵、置船、备战和外交活动中得信息而弃之不用 ,导致了北洋水师军力转弱 ,备战未就绪 ,战机坐失 ,外交失误 ,从而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迅即溃败。可见 ,漠视信息 ,得信息而弃之不用是清朝甲午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梁满仓 《人文杂志》2007,(4):157-164
军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礼制度的内容之一。关于此时期军礼的内容,史书上记载很多,如皇帝亲征、授节命将、檄文露布、献俘饮至、讲武练兵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面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军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法和军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军法是军礼内容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间祀神活动之因由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国古代民间的祀神活动,封建统治者称其为“淫祀”。“淫祀”之名最早出现于《礼记》和《汉书》两典籍中,它指的是那种违犯封建国家祀典,得不到朝廷承认和许可的祀神活动。从总的方面来看,是一种民间的宗教信仰活动,不但没有得  相似文献   

6.
"土团",作为中唐以降地方团练兵的一种,因部分地区兵力不足而成为其兵役的实际承担者,它们主要通过政府依户征集而来,属于国家无需供养的地方民兵,其人数往往并不固定,多存在于晚唐的南方地区。起初,"土团"虽为地方兵力重要的补充来源,但只是作为辅助的军力参与戡乱。随着晚唐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控制,其统领者开始由朝廷的命官转化为地方豪强,"土团"也开始由国家遏制地方动乱的重要支柱,蜕变为支持割据、颠覆帝国的重要帮凶。到五代时期,"土团"对地方社会影响更甚,尤其在南方地区事实上成为取代旧势力,建立新割据的军力基础与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马国君 《学术探索》2023,(5):94-102
土司“所属司”即大土司领下的朝廷官授土司之省称,大别为宣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类下土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类下土司。两类“所属司”与朝廷关系言,属中央王朝政区合法基层官员,朝廷要授予印信、号纸、官服,职位准许承袭。与被统辖的大土司关系言,为其属官,接受其派遣和命令。“所属司”生成路径有王朝更替归附者,有政区管理划隶者,有招抚他族、征战有功者。“所属司”设置,巩固了土司的国家认同,对于探讨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智慧,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学大儒杨时为官于两宋之交,乃是徽宗、钦宗、高宗三帝之名臣。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面对内忧外患,杨时上书钦宗、上表高宗,"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以尧舜之道呈献安邦方略;"经筳讲义"于朝廷,力谏效法尧舜之道为治国良策。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文作者大多为朝廷官员,与其他文体作者相比,这是一个对政治变化反应极为敏感的文人群体,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性,才使得朝廷政权运作上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反映到公文文风的走向上来。明代后期公文走向之转变,一方面是由于朝廷政权运作体制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当政者的个人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10.
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张家山汉简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县廷官吏分为长吏与少吏二类。长吏为朝廷任命之官员,秩二百石以上。少吏则长吏所自辟除,秩百石以下,为长吏之属吏,此传统所知之汉县官制。《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载诸官吏,秩最低者百廿石。按吏秩百石以下,长吏得自辟除,不必上请。吏秩过百石者,长吏得上书朝廷,批准乃得任用。则汉初县廷诸属吏及乡亭吏之秩高者,皆朝廷所任命。县属吏为郡县长吏自行辟除,此实西汉中叶以后形成之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弥补保举将才制度的不足,打破世袭制对武官铨选的限制,明朝开设武举。明代武举不是开始于天顺八年。武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武官的铨选影响不同,弘治正德年间,武举影响甚微;嘉靖中期以后,武举的作用逐渐彰显;万历以后,武举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天启崇祯年间,武举的作用达到巅峰。虽然武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打破武官世袭制对管事武官铨选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和官僚集团的腐败,武举制度的推行未能对整肃武官队伍带来积极作用。因而,我们不能对武举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及发展,指出军事体育是古代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军事特征,指出古代体育理论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原则中,贯彻落实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顺应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形势,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主要内容等进行充实完善,从各级职责、文化活动、骨干队伍、文化设施装备、野战文化工作等方面,对基层文化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规范。吸纳经验成果丰富拓展的新内容,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提出的新要求,着眼破解矛盾问题出台的新举措,突出体现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以联合军事演习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联合军事演习的发展演变,体现出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强化:作用范围扩大化、军事合作一体化、战略地位中心化、地区威慑强势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体现和平年代军队建设与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出现在荧屏上,一大批阳刚、稳重、坚韧、刚毅的军人形象受到观众喜爱。和平年代,军旅剧中的军人形象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人物身份地位普通化、性格塑造丰富化、人物生存状态真实化,这些变化更加彰显了当代军人的真实风采。然而,在军旅剧人物走向大众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物新模式化、人物设置偏颇以及娱乐元素滥用等新问题,阻碍了军旅剧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文章结合作品对当代军旅剧中军人形象的变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来的军旅剧创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路径出发,以中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比较两者军事软实力之区别,为中国提升和运用军事软实力得出如下启示:中国要以军事硬实力为基础,弘扬中国优秀的军事文化传统,宣传中国军事安全战略的防御性,加强军事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军队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同度,增加军事安全互信,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左传》中蕴含的战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几百场战争,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其中体现出的战术 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即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示弱诱敌,后发制人;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允当则归,知难而退;奇正结合,出奇制胜;师克在和,不睦则殆;避强击弱,乱敌胜敌; 骄兵必败,恃强易败。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学术思想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一家"、融众取长的战争观念;以治为胜、制必先定的建军思想;"弘思远益"、通揽全局的战略决策思想等等.军事学术成就客观,军事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是中国历史上冷兵器作战时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总结,对后世军事思想的递嬗演变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化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自晚清以降,社会军事化与近代社会转型如影随形。以近代社会政治史的视角研判,社会转型期的军事权威主义在后发展国家具有普遍意义,内忧外患与衰朽王朝的社会政治结构,导致社会转型过程中军事权威的错位和失范,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军事化现象,解读军事权威的离异与回归,对于解读近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军队建设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并在服从大局中加强自身建设,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洞察国际国内发展局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国家建设大局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建设大局中,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富国与强军的关系,做到两个建设相协调、两个进程相一致、两种资源相匹配,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