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分配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意义重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主要是要扩大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全面理解 ,必须防范一些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2.
使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亟待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来改善,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应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村低收入者;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实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首选手段,以人力资本投资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者对于改变我国不稳定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低收入群体过多的现实国情出发,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不宜定的太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靠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群体有利政策的安排也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林亮途 《理论界》2007,(12):185-18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使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其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由于“农村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偏低,已经对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这一群体的比重,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在农村得以实现。关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的途径,本文着重从影响农村中等收入者扩大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明  郭栋 《中州学刊》2005,(5):111-114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在经济总量不断做大、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中等收入者的含义,并且探讨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依据,现阶段应主要从收入水平上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发展和改革时期,若过于强调中等收入者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质的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程度上稳定的、统一的标准,不仅不现实,而且会阻碍中等收入者的成长.只有集中力量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模型测算,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基尼系数保持在0.3-0.4之间,年人均GDP收入在14000-16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界定和培养中等收入者,应注意其动态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特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收入者中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构建"橄榄型"财富结构.  相似文献   

8.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收入分配不公这一情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收入分配不公是由于行业、地区等诸种因素造成的,比方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西安高校的工资收入是六百元,在广东是三千元左右或以上。收入分配不公不是指收入差距,差距是正常的,而“不公”则是由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造成的,比方说偷税漏税、隐性收入等等。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从理论上就有可能提高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9.
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但目前对中等收入的定量界定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方法。笔者借助国内外几种界定方法,分别用主观评价法、比例法测算了南京市城市居民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分别预测了2005年2、007年2、015年南京市中等收入者比重,并提出了提高城市居民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吉 《社会科学》2005,4(4):26-33
现代中等收入阶层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社会意义,它能增强社会稳定、提高劳动效率,是通向共同富裕的阶梯。现代中等收入阶层的出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是人类才能天赋呈正态分布曲线,二是人类创造的产品生命周期按照S型规律发展。社会主义中等收入阶层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由以知识分子为中坚的劳动者组成,不包括剥削者;它的理想型态是上圆下尖的粗胖橄榄型,即更多的富裕和更少的贫穷。认真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其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创建教师教育学科,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学术基础、获得学科支撑,这是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举措的基本判断。对建设教师教育学科达成共识之后,接着迫切需要解决教师教育学科的组织问题,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本文从教师专业特性与教师教育机构管理现况入手,阐述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终身教育体系与社区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中外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质 ,即开放性、超前性、包容性。社区教育顺天时、合地利、迎人和 ,是未来人类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形式 ,是各种教育形式相互联系的纽带 ,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教育必然在未来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难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充满了无数的未知挑战。自媒体时代在引领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拓宽其教育的途径、增强其教育实际效果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如使青年大学生面临多元价值选择、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威胁国家意识形态等挑战,需要通过更新理念、解读多元,发展平台、加强监管,改变方法、建设队伍,自学自律、提高素养等方法来开启自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自我修养式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黄九思 《云梦学刊》2003,24(4):97-99
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坚持教育创新”的精神,首要的就是要以创新的思想和观念为前提,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育人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有意识地引导 ,体育课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愉悦心情的同时获得达到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所需的起码的认知条件 ,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观。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情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商和智商都是成功者具备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学在强调智商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乐于协作的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教育要服务于新闻实践,就必须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当下,媒介形态、生态环境都促使各种媒介趋向融合,也对媒介从业者提出了新要求。新闻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单一学科、单一技能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需要。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要紧跟媒介融合的趋势及新闻实践的变化,就必须打造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闻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人才评价机制和引进机制,构建适合自身的学科架构,推行特色教育,积极探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培养具有融合理念、多种学科知识、多种媒介传播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实际上也就是体现教学的科学美和艺术美。体育教学作为一种锻炼身体、提高机能、增强体质和培养品德的活动 ,要注入美的因素 ,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心理效应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得还不够快不够强。在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应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尽快做大做强。宜从转变观念、增加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并加大扶持力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应更加灵活,办学特色及办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0.
国内对节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节俭的内涵、节俭的评价和节俭教育。关于节俭的内涵,学术界多是从与节俭相关的范畴出发认定节俭,而不是从节俭本身内在的属性进行规定,总体上存在认识模糊之嫌。关于节俭的评价,学术界主要存在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功过两分说三种认识。关于节俭教育,学术界主要针对学生和领导干部两个群体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