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家的"史德"观由最初的"素心"、"公心"与"直笔"、"求真"等,到章学诚"强调慎辨主观与客观,尊重客观,不以主观强加于客观"以及"史德在于心术,心术在于明天人,明天人在于原道,道又折衷于孔子",完成了中国古代史德观念的建构。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史德"观不仅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还深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重新界定和诠释"史德"的新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当数梁启超、刘掞藜、柳诒徵、李泽刚等。历史编纂学追求的历史真实和历史的善性,都有赖于史学家"史德"、"素心"的涵泳,而历史编纂的语言和技巧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史学家的"史才",但实质上观照的是史学家的"史德",可以说史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史书编纂之优劣,也更深层次的影响到对历史编纂的理解和全局掌控。  相似文献   

2.
明史研究的新成果──读晁中辰新著《明成祖传》南炳文明成祖朱棣是明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值得大书特书。正因为如此,他成了历代史家研究、评说的重要对象。著名的史学前辈孟森、吴晗、王崇武以及当代中青年史学家商传、毛...  相似文献   

3.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统观和忠义观宁泊有清一代,明朝历史备受史家关注。旦不说清初和晚清两度出现“明史热”,就是在文字狱盛行的乾嘉时期,明史研究也未曾间断,仍有全祖望等人以碑铭传志等隐蔽形式从事明史的记载与评论,所以说明史研究是清人史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中...  相似文献   

4.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其史学理论名著<史通>影响深远,就明代史学而言,这种影响表现在史家修养、史书繁简、史书体裁、史馆修史、史书评论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发展了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说,提出了诸如"史才五长"等理论;对于史书体裁、史馆修史等方面,明代史学家基本上赞同刘知几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到历史研究的方向与道路。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中国史学史的历史实际表明,史学研究从来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关键在于史学家能不能找到历史和现实在客观规律上的一致性。剥削阶级的史学家由于阶级局限和偏见,很难在总体上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的史学家由于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武器,从理论上说,完全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找到贯串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共同规律,吸取和借鉴对现实有益的历史经验。但是,社会现实状况是错综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  相似文献   

7.
论史家人格     
我国自古就重视对史家的研究。自孔子提出“良史”称号,唐代刘知几又提出了史家三长说,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说,近代梁启超集其大成为史家四长理论。此后至今,凡论史家,无有越此樊篱者。但是史家四长理论虽然精辟,虽然富有指导意义,却只说明了史家研究历史的条件,并不揭示已成就了史学事业的史家的本质特点。思虑至此,遂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史家进行分析,由此对史家的人格、人格特质和人格形成机制有了一定的看法。于是草成此文,以请教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在历史客体的研究方面存在着“本体说”、“史料说”等几种倾向,实际上,由于史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作为历史主体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客体分为二重:整体史家的认识客体“历史观感”和个( 群) 体史家的认识对象“选择后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是史料,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的。史料是历史学这门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都离不开史料。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中对待史料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历史研究中人们十分重视对史料的研究,而向中学生传授的却只是经过史学家研究、历史教科书编纂者选择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之中几乎没有“活”的历史,即史料。有的是只需死记硬背的史论,给他们造成“历史就是这样”的印象。至于“怎么知道就是这样”和“为什么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沈世培 《天府新论》2000,42(4):79-84
中国古代对史家才、学、识、德的要求,对规范当代史学家的素质仍具重要意义。这一理解也为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所证实。西方史学家思想源流虽然与中国史学迥异,但对史学家素质的评论却有趋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自两晋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家对早期拓跋鲜卑有详略不同的记载。《魏书·序纪》最早系统地记述了拓跋鲜卑早期历史,是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基本史料。《北史》《通典》《文献通考》关于拓跋鲜卑的内容是以《魏书·序纪》为蓝本的后代史家记述,没有补充新史料,只能作为二手资料使用。  相似文献   

12.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原则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论者颇多,观点也不一,而且不同的阶级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都不一样。封建史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和对“昏君奸佞”的贬斥。资产阶级史学家依据的也只是对所谓的英雄人物的赞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应是看他是否推动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历史上的人物,其言行或思想只要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该肯定;反之,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该否定。关于这一正确评价标准,在我国当代史学界是早已得到一致认同了的。不过,历史上的人物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对他们每一个人进行具体的评价,单用一个正确标准去套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历史人物并不象“1+1=2”的数学运算那么简单。因此,要想做到既全面、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家素质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非常强调史德,把史德放在第一位。他对史学作了明确的界定,史家的主要功夫应用在专、精上面。他认为史识主要指史家的观察力,并介绍了如何做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史才方面,他认为最关键的是组织和文采。他的这些论述与前人相比更加清楚,更易于把握,使后来的治史者少走了不少弯路。直到今天,梁启超对史家素质的论述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如何对待历史科学的党性,存在不存在无党性的史学和史家,对于研究历史的人,这是有关学术方向的问题。列宁曾经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立场上。”①对于列宁指示的原则,还不能说所有的历史研究者都已经接受得很好。有人至今抱着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而疑问又都和历史要不要贯彻党性的思想有关。在史论结合问题上,有人宁愿重史而轻  相似文献   

15.
一、“事实对于学者就是空气” 文学史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品格;是文学与历史的结盟。既然如此,就不可能不受两者的约束。史是过往的事,《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①。显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面对着人类的往事,往古今来之史料,史家学者赞叹不已。孔子说:“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篇》)。孔子所说的文献,包容着历史文件、曲籍和当时…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史学家的行列里,有因循守旧的人,更有改革创新的人。改革创新是我国历史家的优良传统,它带来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研究中国史学史,不应忘记这种创新精神。(一) 我国史家中的创新者,大都抱有明确的治史目的,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也就是说,他们都能够把史学研究、史学著述同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力求做到史学为现实服务。孔子因鲁史而写《春秋》,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春秋》何为而作?孔子自言:“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感到空发议论不行,而借助于“行事”即历史的叙述,道理便“深切著明”了。这是对史学作用的重大发现。尔后,孟子谈论《春秋》,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个“春秋之义”乃是孔夫子治史之目的、指导思想。“《春秋》以道义”,便把史学同现  相似文献   

17.
1 作为对相应哲学著述和史料的解读与综合,如果按史家的学术立场和理论个性 来划分,历史上的和现今的哲学史研究大致有三种方法。 (1)主观方法。黑格尔是这种方法的代表。该方法以哲学史家为中心,是从史家“设想的哲学观点出发”,“哲学上的那些基本问题在一开始便提了出来,接着指明确定和解答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每一步聚;凡与主要问题无关的东西,均置之度外。”①黑格尔视哲学史为揭示理念各种形态的推演和各种范畴在思想中的被认识了的必然性,从而揭示出理念发展的一种方式,他便断定“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  相似文献   

18.
综观现代西方史学之发展,不仅表现为史学家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视野,而且表现为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处挖掘。自奥地利著名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以来,西方悄然兴起了一门历史学研究的新学科─—心理史学。经过弗氏后继者们如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勒邦及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埃里克森的不断丰富、完善及修正,心理史学的研究引起了令人瞩目的关注。所谓心理史学,套用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中坚人物、美国当代心理史学巨擘埃里克森的话就是:“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就是…  相似文献   

19.
作为特殊的思维主体,历史学家的思维结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从个体角度看,史家历史思维系统内在心理因素具有三个层次:内隐动力层、理性智慧层和信息概念层。每一层次在史家历史思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形成史家独具个性的历史思维图式。从社会角度看,史家的历史思维并不是单纯的个体思维,而是受历史、社会、阶级、学派等多重因素制约,具有明显的群体社会化特征。从思维序列看,历史理解、历史判断和文本表达构成了史家历史思维递进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史家历史思维能力与结果即贯穿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对任何一位史学家来说,史学的功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们只要对这些史学家得出的结论,诸如“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等,作一认真的辩析,就会发现,他们的论述,基本上是在形而下即这一学问有何社会实际效用的层面进行,而很少从形而上即这一学问具哲学意味的学术功用的方位切入,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完整和深刻。有鉴于此,本文不揣冒昧,略陈管见。 如果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这一方位着眼,史学无疑具有实证历史的功能,即它从来就是一个以表证历史为目的之一的符号系统,或者倒过来说,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