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2.
苗族巫教舞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苗族巫教舞,源远流长。早在黄帝以前,以苗族祖先蚩尤为首建立的九黎国,就已威震天下。而当时用以维系人民思想、使之团结统一的措施之一就是推行宗教——苗族巫教,巫教祭司祭鬼的巫术和娱鬼的动作表演,即为巫教舞。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巫教舞是巫教与舞蹈的结合,是巫教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其内容极为丰富,独具民族特色。就其种类讲,大体可分祭祀舞、史诗舞、节庆舞、爱情舞、娱乐舞等五大类。在开始形成时还可以分别属性,而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脱离巫教的本体,成为新时代的舞蹈。祭…  相似文献   

3.
湘西毛古斯舞蹈的再创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湘西毛古斯舞蹈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0月,永顺县代表队的原生态"毛古斯舞"参加中国(南昌)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八国傩舞展演获得金奖。200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以下简称"州庆")庆典上,毛古斯舞表演极为引人注目。2008年8月8日,《土家族毛古斯·欢庆》作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节目在"鸟巢"隆重推出。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界的影响之大,引起了中国舞蹈形式上的变革。最为突出的方面便是舞蹈创作方面,这种思维创新性的开辟与影响,将中国舞蹈创作推向一个高度。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是一个瓶颈。近年来,中国舞蹈诸多舞种在创作题材上引入了大量的现代舞观念与编舞技法,使舞蹈作品走向了情节化、多元化、意念化,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甘孜踢踏是充满了民族气息的舞蹈,是康巴地区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它集词、琴、歌、舞、踏点声为一体,源于西藏之"堆谐",大约是在4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取经或攻读宗教学位时带回的。解放后,踢踏舞经舞蹈工作者继承和借鉴,丰富了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孜踢踏"。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舞对中国舞蹈界的影响之大,引起了中国舞蹈形式上的变革。最为突出的方面便是舞蹈创作方面,这种思维创新性的开辟与影响,将中国舞蹈创作推向一个高度。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是一个瓶颈。近年来,中国舞蹈诸多舞种在创作题材上引入了大量的现代舞观念与编舞技法,使舞蹈作品走向了情节化、多元化、意念化,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创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敦煌,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是地大物博,"煌"是非常之盛的意思。在这座城市有着明珠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彩塑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般的佛国世界。艺术前辈们在20世纪中期前往莫高窟,克服了风餐露宿的种种困难,临摹彩塑,勾勒壁画,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根据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创编的敦煌舞最鲜为人知,它以中原舞蹈文化为主要潮流,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凉州文化,既是"中原、地方、西域"的三结合,又能从中看出维族舞、藏族舞、鲜族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这也是敦煌舞民族性、时代性的体现。它以佛教中的人物为表现主体,结合西域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了天上神仙和凡间世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8.
东北少数民族狩猎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少数民族狩猎舞金宝忱舞蹈是循着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狩猎舞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种类,也是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一个组成部分,透过狩猎舞蹈动作、部份地再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各族人民的狩猎生活。一、狩猎舞蹈的起源劳动既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舞蹈艺术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崇尚自然和谐、万物有灵信仰,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人把歌舞视为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产生了哆耶舞、芦笙舞、斗牛舞、薅秧鼓舞、羽毽舞、竹筒舞、咚咚推等在不同场景下表演的舞蹈。透过具有浓郁民族性的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这些烙印着民族基因的舞蹈也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审美观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侗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性和现代审美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侗族舞蹈发展的探路石。  相似文献   

10.
《相和歌》是中国民族舞剧经典作品《铜雀伎》中的舞蹈片段,编导孙颖老师在作品中复现了汉代时期盛行的女乐舞蹈——《盘鼓舞》。《盘鼓舞》因舞者敏捷踏盘踏鼓而舞的形式得名,既具有如飞似行的高超舞技又展现出独特的柔婉韵律,代表着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本文通过对舞蹈作品《相和歌》的舞蹈语言、舞蹈构图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索汉代艺术文化的审美取向与美学意蕴,以汉代舞蹈的形象与意象展望汉代社会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1.
<正> 侗族是善歌的民族,这是国内外所知晓的了。由于侗歌的突出,而舞蹈则不被人们所了解。以至产生了片面的看法,说什么侗族有歌而没有舞。古人云:“歌之不足,而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说明人的情感勃发,并不能用歌就能表达尽致的,必须是足之蹈之,才能完善人的情感发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木雀舞巧用道具,拟雀而舞,是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的典型身体艺术。文章以舞蹈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其舞蹈形态的舞动因子分析,进而探索影响其形态、律动的因素,从而在微观上完善对哈尼族木雀舞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恰逢吴晓邦先生诞辰110周年和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他们是中国当代舞蹈之父和中国当代舞蹈之母,他们都对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他们使我国当代舞蹈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舞蹈风向,这不仅仅是一股巨大的舞蹈风潮,更多的是从深层次上对当代舞蹈价值取向上的影响,他们的贡献对我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格外特殊的年份让我们再次回忆中国当代舞的先驱——吴晓邦与戴爱莲。  相似文献   

14.
9月5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现场,出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来自西藏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所表演的乐舞《飞弦踏春》,从开始到结束,掌声连绵不断,长久不衰。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为他们出色的表演鼓掌叫好、啧啧赞叹。可以说,《飞弦踏春》成了本届会演开幕式的一个最大的亮点,他们带着强烈的视听效果和浓郁的民族气息的演出,给整台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马盛德对他们的评价是:“热情的舞蹈。”马盛德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朴实与单纯。”《…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恰逢吴晓邦先生诞辰110周年和戴爱莲先生诞辰100周年,他们是中国当代舞蹈之父和中国当代舞蹈之母,他们都对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他们使我国当代舞蹈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舞蹈风向,这不仅仅是一股巨大的舞蹈风潮,更多的是从深层次上对当代舞蹈价值取向上的影响,他们的贡献对我国现当代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格外特殊的年份让我们再次回忆中国当代舞的先驱——吴晓邦与戴爱莲.  相似文献   

16.
舞蹈《喜悦》——牧歌——敖德木勒。首都观众看了敖德木勒表演的情绪舞《喜悦》,很自然的把这三个词连在一起了。你看,舞台上帷幕高悬,明媚的春光中,一位蒙古族姑娘在绿毯般的牧场上翩翩起舞,她那动人的舞蹈语汇如倾如诉,似歌似唱,如同牧歌旋律般地把观众带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分享着牧人们的喜悦……人们热烈地鼓掌,演员一再谢幕、返场,观众们脑海中记下了这牧歌般的《喜悦》和敖德木勒——这位内蒙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秀。  相似文献   

17.
拍胸舞,亦称“打七响”。是闽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该舞蹈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在厦门、泉州、同安、南安、晋江等地深受欢迎、广泛传跳。农民用之来庆祝丰收,茶余饭后用它来抒发情怀。从古至今,从民间到官方典礼,拍胸舞不离左右,故其又有“东方迪斯科”之誉。本文通过拍胸舞的课堂编创尝试,以期推动拍胸舞在当代课堂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金孔雀     
在1986年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杨丽萍自编自演的舞蹈《雀之灵》,荣获编导、表演两项一等奖。这位西双版纳长大的白族姑娘,在《雀之灵》的舞蹈表演中,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孔雀戏水、梳理羽毛、开屏、展翅等外在造型上,而且还寻求内在的意蕴,虚实结合,动静得当,刚柔相济,把《雀之灵》淋漓尽致地“舞”了出来。人们正是从她的表演中,惑到了自然界的美,看到了舞台上“孔雀”的丰韵。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于苗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使其舞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特色:无论是庄严隆重的《接龙舞》、《跳香舞》,妙趣横生的《芒蒿舞》、《雷公舞》,惊险谐趣的《迁徙舞》、《花杆舞》,粗犷剽悍的《木鼓舞》,还是明快清新而又含蓄腼腆的《花带舞》、《锦鸡舞》。不管这些舞蹈始于哪朝哪代,成于哪年哪月,都各具鲜明的美学特色。凡观赏过苗族舞蹈的人,都会被其浓郁的美学情趣所感染,从中得到怡相悦心的强烈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正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乐器。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在恩施地区,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打鼓方式,即将鼓背在身上击打,这种鼓叫"土家背鼓"。21年来,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民宗局精心呵护下,历经编导大胆创新,专家建言献策,演员用心演绎,2014年3月2日,恩施州《土家背鼓》走进了中央电视台CCTV-3《舞蹈全民星》录制大厅,成功将这一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