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任正委  米红 《人口研究》2016,(4):103-112
人口城镇化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居民电力消费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以往的研究仅考虑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忽略了人口城镇化的异质性模式的影响,且对低层次空间单元的关注不够.文章集成浙江省2000年和2010年分县数据,将区域人口城镇化特征分解为水平、形态、结构和阶段,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居民电力消费的驱动影响.结果发现: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形态紧凑化、结构本地化、发展阶段高端化、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小、劳动参与率降低对居民电力消费有着显著的驱动影响,而户均房间数减少则有抑制作用.未来新型城镇化应规范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标准,提倡紧凑型人口城镇化形态,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加强电力配套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北京市水资源压力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对数平均的因素分解法对北京市2001~2010年间的用水量进行各类驱动因素的分析,研究人口规模变化、家庭规模和数量等人口学因素在各种驱动因素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市水资源压力很大,而且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逐年加剧的趋势;北京市用水量增长最大的驱动因素是人均GDP的增长;人口数量、家庭数量以及家庭规模等人口学要素对用水量变化有一定的作用,但并非是北京市用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提高生产部门的水资源利用率,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对缓解北京市水资源压力、提高人口承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5,(6):5-13
人口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一直是困扰北京的一个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2006~2013年北京16个区县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视角分析产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第二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更大;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将强于第二产业集聚带来的促进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下北京人口规模将趋于收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定性分析结果,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控人口规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研究人口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在构建相关指标基础上,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转型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当人口结构由红利型向老龄化转变时,这一过程将会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到产业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定量测度中国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模式的基础上,模拟分析未来人口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量化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模式总体上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年龄特征,且各年龄段不同消费类别的城乡差异明显.假设城乡居民年龄别消费结构保持不变,2010 ~2050年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居民消费在总量层面上影响不大;在消费结构层面对不同消费类别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对医疗保健类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规模的扩张.在人口变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拟情景下,人口规模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变动的影响均远小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从集聚收益与成本角度探讨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机制,并采用含有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流动网络权重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的空间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层级城市人口规模演化路径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增长特性,且1类大及以上城市的收敛增长系数最大,2类大城市和小城市系数大小相当并居中,中等城市的系数最小;工资、 第三产业发展、 教育、 医疗水平是促进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收益因素,环境污染强度是抑制人口规模增长的主要成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胡伟华 《西北人口》2011,(6):79-83,88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复杂的,内蒙古是民族自治地方,人口有其独特性,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各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上升及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对1990年以来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作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作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及平均受教育年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尹向飞 《西北人口》2011,32(2):65-69,82
本文利用STIRPAT扩展模型,对1985—2007年湖南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人口数量、人均消费、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消费、城市化和老龄化驱动碳排放增长,而以产业结构表示的技术水平显著地抑制碳排放的增长:在不同阶段,人口数量、人均消费、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人口数量的影响程度逐步降低,而人均消费和人口城市化逐步超过人口数量成为第二和第三驱动力.老龄化是驱动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针对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它与经济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人口产业结构也就谈不上经济产业结构,反之,经济产业结构决定着人口在各产业中的分布。一个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状况如何将对其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影响。80年代初,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非农产业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当然,产业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在业人口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也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不断与传统产业融合,持续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多领域、多行业、多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比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现,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与地区人口规模增长基本保持同步,这是巧合还是蕴含着内在规律?人口数量增长是否对应人口质量增长?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研究。为此,文章尝试探讨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影响,在分析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0年省级数据予以检验。研究表明:与中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东、西部地区更为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影响同样呈现区域异质性;考虑工业产业结构变动,数字经济对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应用STIRPAT扩展模型,考察近30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居民消费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消费与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已超过人口规模的单一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与碳排放增长高度相关,居民消费模式变化正在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的增长点;人口结构因素中,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通过对化石能源消费、水泥制造及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影响导致碳排放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大于对消费的影响,其对碳排放影响的主要途径是生产领域劳动力的丰富供应;家庭户规模减小导致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及总户数消费规模的扩张,以家庭户为分析单位考察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解释力。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未来我国低碳社会发展的相关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规模已经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使用1991-2020年省级数据,利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考虑实际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为负,且人口规模扩大或缩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强于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为正;在人口规模变动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均呈“U”型的关系。在生育政策调整的情况下,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投资、资本集聚、开放对外市场等途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人口规模有助于经济增长数量的提高,但规模扩张却不利于实现效率优先的发展目标,即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人口规模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变量,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并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仍然规模巨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提高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蔡玉程  刘阳 《人口学刊》2014,(5):105-112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城镇化对吉林省的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地区间联系弱、城镇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发展和城镇地域优势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结合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应该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减少制度障碍,提高城镇化质量,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带动吉林省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2000~ 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31个省市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分析了就业、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受城镇化、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主要受就业、城镇化和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在总体上,就业和城镇化对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增长起阻碍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由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为了减缓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减缓人口老龄化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周兴 《南方人口》2013,(6):8-18
文章基于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2003 ~2011年的面板数据,对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人口结构性因素与以二氧化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为衡量指标的环境污染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是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并不一定造成环境污染的加剧;而人口老龄化对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具有倒U形的特点,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会促进各污染物的排放,而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化,则会显著抑制排污量;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则有明显的滞后性,上一年度的城镇化率指标会造成下一年度的排污量变化,这种影响具有U形的特征,具体来看,在城镇化的初期由于规模效应会使得各污染物的人均排放有所减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排污量会相应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前期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 《西北人口》2017,(2):54-60
本文在构建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4年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广义加性混和模型,对影响城镇化率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人均GDP与城镇化率的变动方向相同,但其对城镇化率影响的边际作用递减;非农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每上升1%,使新型城镇化率提高0.7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缩小1000元,城镇化率上升0.45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小.据此提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苏南地区要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苏中、苏北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推进新常态下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姚姚 《当代人口》2001,(4):15-21
浙江人口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的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里我们主要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变化两个指标来动态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口经济生活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19.
现有研究文献显示,人口增长和消费变化是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重要动因。以舟山为例,在建立构建人口、消费与海洋渔业资源相关关系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动态地分析舟山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转换是如何影响其海洋渔业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①由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消费方式转换比人口规模更直接地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②尽管捕捞量持续增加,但由于捕捞强度的迅速提高,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在显著下降,预示着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逐渐衰减;③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变化的动因不仅包括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变化,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增长模式、市场价格、政策引导以及当地居民行为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